024、“抱名”亭下,初揚名!(第2/2頁)
章節報錯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此句取自《莊子》逍遙遊,刁逵在一旁看著,蕭欽之每寫出一字,刁逵便報出一字,音量卻是越報越大,等第一句報完,亭子幾人迫不及待圍上前來。
但此刻無一人言語,皆目光抖擻的看著紙上的詩句,毫無疑問,他們被這第一句詩的氣勢給鎮住了。
而亭子外的眾人,皆齊齊止聲,震撼不已,目光聚焦於那個“抱名”亭下的少年人。
若論詩作的氣勢,李太白當為古今第一。
“垂天蔽日凌雲志,欲與天公較高低。”
第二句取自偉人,立意深華了,氣勢上絲毫不減。並在第一句的基礎上,寄物言志,且將人的目光從虛幻的大鵬鳥,拉回了現實中,體現少年人的志向高遠,意氣風發,欲與天公作比較的豪放魄力。
這首詩的上半闕,先不論寫的如何,單論氣勢,冠絕於這個詩作剛興起的年代,亦如喝慣了清酒的人,猛然被慣了一口烈酒一般,胸中頓時起了滔天好的豪意。
蕭欽之執筆蘸墨,繼續寫道:“千載聖賢今猶記,百年多病不堪行。”
此句取自杜甫,持續將立意昇華,跨越時間長河,來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聖賢輩出,文化薈萃,何其興旺啊。
然而,後一句就迅速將人拉回到了如今這個蕭瑟的時代,北方淪喪,胡人作惡,永嘉之亂,衣冠南渡,華夏民族在這一百年,生病了,再無聖賢出了。
“自當奮勇追前續,身向函谷一路西。”
最後這句,取自《老子》,是對前句的總結,更是對前兩句的呼應,完美收關。
藉此鼓勵後輩之人,應當生如大鵬鳥般的遠大志向,要有與天公較高低的魄力,追隨歷代先賢聖人的足跡,克紹箕裘,為正在生病的華夏民族,作出努力。
實則全篇隱喻:“北伐!”
正詩寫完,蕭欽之在旁白處寫下落款:“昇平元年二月下旬,受刁世兄邀,作於北雅集前日晚,蕭欽之字。”
一息的平靜後,亭子裡爆發出炙熱的呼喊。
“善!”刁論大呼道。
“大善!”謝弈迫不及待的捧著詩作,高亢的吟誦,更是對紙上的“顏體”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好字,好詩,他要收入囊中。
但在座的可不是傻子,顏髦當即止住了,大笑道:“謝太守,怎可?快快拿出來,我等還沒賞夠。”
刁協大慌,忙到:“先不急,先不急,詩名還沒寫呢!”
刁逵湊到了蕭欽之耳旁輕聲說了一句,蕭欽之點頭會意,繼續持筆,寫下《北雅集題記》,作為詩名,為北雅集抬高名望。
亭子裡的幾人捧著《北雅集題記》在仔細欣賞,眼中的火熱藏不住,“妙哉”之類的言語毫不吝嗇的賞賜。
謝弈道:“真是好字,已然出新,有大家風範。”
顏中正道:“詩更好,氣洩萬里之外,冠絕於今,立意也高,好詩,好詩,真是絕好。”
謝弈道:“字更好,楷書一道,新意已出,形態已成,假以時日,至大成,不輸王右軍之楷。”
顏中正道:“詩寓世人,字娛一人,豈可比乎?”
兩人爭論不休,一個堅持“字好”,一個堅持“詩好”,誰也不讓誰,倒是冷落了始作俑者的蕭欽之。
而蕭欽之卻是很淡定的跪坐在案前,整理著桌上的筆墨,依舊不驕不躁,波瀾不驚,族長拿起酒杯,看著萬眾矚目的侄子,猛地一口飲下,無一言語,只是眼角有些溼潤。
當蕭欽之起身,退出了“抱名”亭,面對著湖邊的眾人,忽然聽到眾人齊齊行禮道:
“蕭世兄(弟)大作,恭喜!”
“恭喜!”
“煩世兄(弟),移駕一敘。”
......
蕭欽之恭敬的回了一個團禮,依舊淡定。
“抱名”亭下,初揚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