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顧家與孫家同為武將,兩家交情匪淺。

顧瀚與孫謹是為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兩人成親那是水到渠成之事。

成親之後夫妻恩愛、夫唱婦隨,也確實過了一段甜蜜的日子。

但北遼入侵,老國公日漸老邁,顧瀚不得不接手保家衛國的重任。

卻不想,他接手之後顯露短板,顧家軍連連受挫。

孫謹愛夫心切,當即請命追到了邊關,替顧瀚出謀劃策,衝鋒陷陣。

那場戰一打就是四年之久。

孫謹軍營產子,條件艱難,得不到休息便又投入了戰鬥之中。

也為此傷了根基,自此落下病根且日後再難有孕。

這一切,對當時的孫謹來說,打擊雖大,但只要是為了心愛之人,她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然而,待得兩國停戰,臨搬師回朝之際,顧瀚卻突然領了一個只比顧寒玦小了幾個月的男孩來到孫謹面前。

告訴她那個孩子是他的兒子,他不能讓顧家的血脈流落在外。

至於孩子的母親吳氏,替國公府開枝散葉有功,他要納她進門。

孫謹一心只有夫君,從來都沒有想過,前一天還跟她耳鬢廝磨,說盡甜言蜜語的男人,原來早就已經背叛了她。

這個打擊對她來說是致命的,但顧瀚卻以她不能再生為由迫她應下。

孫謹咬牙允了此事,但對顧瀚也感到心涼。

回京之後,顧瀚地位穩固,再加上戰事已了,也不再需要孫謹。

美妾在懷,他對孫謹母子更是徹底冷落了下來。

丈夫的冷落,寵妾的挑釁,點滴化成孫謹心頭的刺。

但哪怕是她,也逃不出這個時代女子的悲哀,兩個世家大族的聯姻,她掙脫不開那個婚姻的牢籠。

昨日誓言猶如過眼雲煙,本就多病的孫謹心灰意冷,心裡的鬱結日漸加重。

時常抱著年幼的顧寒玦呆呆流淚。

許是長年鬱結於心,又或者是別的原因;終於,在顧寒玦五歲那年,她撒手人寰。

死前留下遺命,她與顧瀚死不同穴,絕不入顧家祖墳。

可她是正正經經的國公夫人,一品誥命,便是在當今聖上面前,那都是掛了名的。

顧瀚自然不會允許她死後做出如此羞辱他、羞辱門楣之事。

是年幼的顧寒玦堅持,再加上老國公痛惜,她的遺願才得以完成,但也因此,顧瀚更加不喜他這個長子。

沒了親孃,再加上親爹不喜,顧寒玦在國公府舉步維艱,若非老國公護著,只怕早就一命嗚呼。

七歲那年,他毅然投身到外公舊部。

或許他生於軍營,天生就是上戰場的料。小小年紀就出類拔萃,更憑著一股子不要命的拼勁,生生在九歲那年就成為先烽小將一戰成名。

然而,就在他鋒芒初露之時,他的身體出現了問題。

心頭總是無端灼痛,心悸。很快,他被確診出身患心疾,活不過十五歲。

彼時,知道這個訊息的只有母親舊部的幾個將領,他們無一不勸他回京,尋找名醫,好好將養身體。

然而顧寒玦卻讓他們替他將這個訊息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