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釋門清源正本大會舉行後,朝廷形成了慣例,會定期召集地方、各界各行業的賢達和代表,進京開會,聽取他們的意見,以及對各項國策的建議。

後來官家乾脆成立中書省通議院,由中書省和秘書省確認這些賢達和代表為通議郎,變成定製。

同時官家又下詔,讓各郡援例組成評議局,選出和召集評議郎,定期評議郡政。

然後對通議郎做了部分調整,一半通議郎由各郡評議郎選出,另一半通議郎繼續由秘書省和中書省選定,全部再由門下省稽核一遍——主要是不能有犯罪記錄。

入朝議政的代表有桉在身,那就貽笑大方了。

別人可能還沒看出,長孫墨離卻能看得通透,以後嘉議院、通議院和評議局的權柄會被逐漸加重。

房間裡一片寂靜,只聽到趙似吃東西,以及長孫墨離喝茶的聲音。

長孫墨離看著窗戶裡夕陽飄忽的光芒,心裡的思路更加清晰。

沒錯,勳貴、致仕官員、以及各界各業的精英組成的嘉議大夫,最後可能會承擔起起草、審議和透過律法的權責——在嘉議院與資政院合併後。

資政大夫是嘉議大夫們的頭,負責帶領他們,按照六科分科起草和討論相應的律法草桉,初步審議透過,再到嘉議院審議透過。

除此之外,長孫墨離還推測出,中書省嘉議院將來可能還會承擔起另一項重要職責,負責尚書省、門下省主官,如各部尚書、大理寺正卿、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的考成審議。

說實話,此前對通議院和通議郎的權責,長孫墨離還不是很清晰。

現在想明白了,地方和農工商的精英代表們組成的通議院,再配合曾保華完善的預算和審計制度,就是來監督財政預算和收入的。

各郡評議局,自然也會如通議院一樣,監督本郡的財政預算和收入。它應該會歸屬中書省管轄——如同布政司歸尚書省管轄,按察司歸門下省管轄,兵備司歸樞密院管轄。

中書省身為三省一院,怎麼可能在地方上沒有下屬有司?有了評議局,這一塊就拼齊了。

再根據自己對嘉議院的猜測,長孫墨離覺得,說不定評議局還會承擔起對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員的考成審議——中書省可以分嘉議院和通議院,地方各郡就沒有必要再細分了,直接一個評議局兼顧就好了。

外人看,官家把天啟官制搞得無比地複雜。

長孫墨離覺得,其實官家這一套其實並不複雜,反而職權很清晰,尤其是對權力的制衡。要是看此前的大宋官制,那才叫一個複雜。

中書、樞密、三司分掌政、軍、財三大務。官職分差遣、本官階、散官階、勳官、爵位、貼職等等,名類繁多。然後各級官府層次重複,疊床架屋。

長孫墨離想到此前的中樞和地方官府機構和官員,腦仁子嗡嗡的。

元豐改制,撤銷中書門下,恢復唐初三省制度,置三高官官,卻只是虛職。

用尚書左僕射、右僕射代行尚書省的職權;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代行侍中的職權;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代行中書令的職權,合為正宰相。

取消參知政事,增設了四名副宰相,即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丞、尚書右丞。

再看看官家的改制,尚書省太宰為宰相,總領軍國事,尚書省左僕射、中書省司徒、門下省司寇和樞密院司馬為副相——只是換了個名字而已。

官家的改制裡,最大的改變在於提拔了大學士、學士和直學士加銜的分量,以及內閣制。這兩點使得軍國權柄,即集中,又制衡。

二十年的實行,真的是讓人不得不驚歎,官家這天才一般的構想。

想到這裡,長孫墨離忍不住轉頭看了趙似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