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似與嬪妃、皇子公主,諸大臣將領,大和尚,道士等人兩百多人,在三千侍衛軍的護衛下,北上懷柔、密雲,出古北館,來到燕山以北灤河地區。

在這裡小憩一日,繼續前行,渡灤河,過七老圖山,來到前遼中京大定府,現在改稱為定城。

定城位於土河(老哈河)上游,地處土河沖積平原上,北有七金山(今九頭山),西眺馬盂山,南瀕土河。

這裡氣候溫和,水草豐美,宜於農耕和放牧。

歸於大宋山北宣撫司後,秉承趙似的旨意,這裡大規模地退耕還牧,最終要恢復草原牧場的原貌——到處都是未開耕的良田,只缺人不缺田地的大宋,沒有必要從草原上再摳耕地出來。

趙似騎在馬上,指著遠處的定城,對同樣騎著馬的嬪妃、皇子和公主們說道:“前遼統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遼聖宗路過這裡,遙望南方霞光閃爍,有郛郭樓閣之狀,一派瑞氣,便決定在此建都。”

“統和二十五年五月竣工。定城佈局彷我朝東京開封城,分外城、內城和皇城。外城東西長四千米,南北寬三千五百米;內城東西長兩千米,南北寬一千五百米,內外兩城略呈‘回’字形。皇城呈正方形,每邊長一千米,居於內城中北部,以內城北牆為皇城北牆。城牆皆高六米...”

“看到那座塔沒有,那是大明塔,八角十三層磚砌密簷塔。塔高七十四米,坐落在四十八米見方、六米高的夯土基臺上。塔體最寬三十四米。塔座為須彌座,上部砌出仰蓮瓣。我朝接管後,加以修繕,成為每邊寬十四米、高十七米的直壁。”

“塔體上多有浮凋,主要為菩薩、力土像,配有飛天像,刀法精湛,實屬上乘。根據北平城整理的檔桉可知,此塔應該是前遼重熙四年(公元1036年)修建。”

聽完趙似的解說,大皇子趙廓忍不住滴咕道:“父皇,兒臣聽老師說西夏、北遼等國曆史時,都是用的我朝年號。”

“用我朝年號,方便你們記憶。我用前遼年號,是對其的尊重。難道用我朝年號,就可以否認北遼佔據燕雲十六州、雄霸漠北東北百年的歷史嗎?當然了,朕能尊重的只有北遼一國。”

趙似答完後,揮揮手道:“我們趕緊進城,明天開始,大家都有的忙了。”

根據趙似的命令,四旗百戶以上,甲戶、正戶和副戶各選出一定比例的代表,於天啟十三年春三月之前彙集在定城附近。

路途遙遠的朱雀、白虎兩旗的部分百戶和代表們,去年秋天就開始出發,冬天在河西等地休息一季,天暖雪融後繼續出發,終於悉數趕到這裡。

現在定城城外,聚集了六千多位百戶和旗民代表。

他們按照各自屬旗,分割槽駐紮。加上聞訊趕來湊熱鬧的附近牧民,以及聞到商機的商賈行販們,足有兩萬多人。

此外,山北兵馬司調集了三萬精銳之師分駐周圍,加上隨駕的侍衛軍,定城方圓百里,一下子湧來七萬多人,加上當地牧民,以及定城居民,差不多有十萬餘人。

來得早的四旗旗民,早就互相走動。

他們各種關係一攀扯——有的原本同屬一個部落的,有的曾經一起出徵過,又或許兒女親家、家裡的親戚有認識,很快就熟絡了。

交情敘完後,開始進入正題:你家有沒有年紀合適的小子,我家裡還有個閨女待嫁;或者你家有合適的閨女,能不能便宜我家的小子?

朝廷鼓勵這樣的通婚,不同百戶、千戶、萬戶和旗之間通婚,有牛羊等物資獎勵。越遠獎勵越高,垮旗通婚,不僅包路費,牛羊獎勵之外還會分給新人一塊牧場——現在四旗日漸穩定,分牧場的機會越來越難得了。

喬裝打扮的皇子和公主們,在護衛的陪同下,到處亂竄,得知到這個“政策”後,大為不解,回來就向父皇趙似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