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大爭之世各逞雄(二)(第2/2頁)
章節報錯
蕭合魯連忙給鎮守遼陽的蕭陶蘇斡,守遼州的蕭得裡底去信,通報自己的想法,叫他們提高警惕。
下書吧
遼州城外,正好來了一隊轉運糧草的車隊。
上千輛馬車,在馱牛駑馬的拉動下,滿載著沉甸甸的糧食,吱嘎吱嘎地向西門走來。他們在這裡先點卯簽到,做好記錄,然後繞城別走,直接去到東門附近的遼河碼頭。
由於有轉運糧草的重要職責,耶律大石在這裡派駐了兩萬契丹和奚兵,由心腹親信蕭得裡底鎮守,還有數萬渤海、漢民夫。
馬車隊伍離東門碼頭只有半里地時,忽然從遠處衝出來一支騎兵,他們像旋風一樣衝到跟前,取出一個個陶罐,對著馬車上的糧草倒灑,然後還把罐子丟在馬車上。
緊接著,舉著火把的騎兵衝了過來,把火把丟在馬車上。
瞬間上千堆火焰騰空而起,聚成一條長數里的火龍,在遼州城外咆孝著。火龍吐著灼熱的火焰,讓人難以靠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上千輛馬車的糧食,在熊熊大火中化為灰盡。
趁著大家被大火吸引住時,一支騎兵從另一個方向呼嘯衝進東門碼頭,迅速殺散猝不及防的守軍,把上千陶罐的火油全部傾瀉在堆積如山的糧草上,然後放了一把火,在沖天大火中,也迅速消失不見了。
東門碼頭上的大火如此巨大,半個遼州城都感受到灼熱,而蕭得裡底更是彷佛置身在大火之中,內外皆焚。
這麼多糧草,足以讓三十萬將士們吃上十來天,現在被一把大火燒了精光...蕭得裡底恨不得一頭扎進那熊熊大火之中,把自己燒成灰盡,一了百了。
殺千刀的宋軍,到底是從哪裡鑽出來的?我軍不是偵查過方圓數百里嗎?沒有發現宋軍的蹤跡,以為他們移師上京,所以才會如此掉以輕心。
遼道宗數十年的文恬武嬉,天祚帝的奸臣當道,使得遼軍上下早就失去了太祖太宗和聖宗時期的銳氣。上層將領和軍官窮奢極侈,低階軍官和基層士兵苦不堪言——毛病跟此前的宋軍差不多。
然後又是鴨子河之變、南北對峙、耶律餘睹橫死等諸多變故,遼軍上下早就士氣皆無,軍心惶惶。各軍都是混一天算一天的心態,那裡肯用心做事?
所以宋軍玄武騎軍,才會猶如無人之境,來去自如地放火燒糧。
通州的蕭合魯,遼陽的蕭陶蘇斡,沉州的蕭乙薛很快都接到這個訊息。他們的心裡湧起大事不好的念頭。
缺糧不一定要全軍缺糧,只要部分軍隊吃不飽飯,在而今這種軍心士氣的情況下,十有八九是會跳出來鬧事。一旦鬧事,心中有積怨的各軍會藉機發作,整個局勢將會崩壞。
可是當他們聽說銀州的耶律大悲奴率領兩萬精兵前去增援遼州城時,更覺得不妙了。
蕭合魯以他多年的沙場經驗判斷出,此前宋軍不斷從通、鹹、韓等州城外掠過南下,其實還是障眼法。宋軍主力,想必已經潛行到了遼州以東,中京道的渭州、壕州(彰武)一帶。他們利用那裡廣袤的草原做掩護,蓄勢待發。
遼州燒糧,只是引子而已,他們應該是在圍點打援。
遼州城,除了東門碼頭囤積的糧草,城裡的倉庫裡,還囤積著大批糧草,足以讓三十萬大軍吃上半個月。要是有失,也就意味著三十萬兵馬會斷糧很長一段時間。
耶律大悲奴就是知道這一點,就急匆匆地帶兵去增援遼州。
宋軍等得不就是這一出嗎?
通州的蕭合魯、遼陽的蕭陶蘇斡和沉州的蕭乙薛,都保持著沉默,等待著新的訊息,關於耶律大悲奴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