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長年富貴屬多才(四)(第1/2頁)
章節報錯
趙似十月從信都出發,帶著皇后等后妃一行,沿著運河南下,經大名、黎陽,在白馬津渡河,直下開封城。
趙似一行人是四月出發,花了半年時間,在河東、河北兩郡繞了一大圈,將近十一月,終於回到了開封城。
回來沒多久,趙似參加了尚書省舉行了天啟四年全國財經工作會議。
這次會議,是蔡京提出來的。
他利用三年一次的京察,全國各郡或各路負責財經(賦稅)工作的參知郡事或轉運使,到開封城述職的機會,召開了這次會議。
會議在浚儀橋街旁尚書省的大禮堂裡舉行。
大家都說,新官家即位以來,最大的變化就是各衙門的會變多了,所以各衙門紛紛修建了專門用於開會的禮堂或會堂。
趙似無意間從章惇嘴裡聽到這個會議,很感興趣,主動要求列席。
頓時讓這次會議的檔次和格局上升了,蔡京當然是巴不得。
大禮堂旁邊的一處閣樓裡,章惇、許將、韓忠彥、蔡京、蔡卞等幾位大老陪著趙似,在說著話。
“官員五年一任期,有任前候選調查,有任後交接清查,再加上三年一次的大察,五年任期,躲不過這三次大稽查。稽查,屬於官員考成重要部分,吏部現在要開始下大力氣推動了。”
章惇在旁邊哈哈一笑,“希古就任吏部不過兩月,已經燒了兩把火,不過臣看來,希古的這兩把火,燒得正好!”
“新政制改革是個費時費力的事情,也是必須要堅持的大事。陛下選了常希古來擔綱此事,臣等覺得是再合適不過。政制改革最重要的是用律法規章來管理天下官吏,希古在律法規章執行上,魄力手段,都是有目共睹的。”
現在是十一月份,按照計劃,正旦那天官家會正式釋出詔書,接受章惇辭情,任命許將為新一任太宰,執秉國政。
藉著這個機會,新舊兩位太宰,都對官家選任的新吏部尚書表示滿意。
韓忠彥、蔡家兄弟在一旁看著,滿臉笑容。
“朕覺得,這個財經工作會議開得好。把全國財經口的官員們召集在一起,傳達尚書省的工作部署,明確目標,統一思想,很好。文書下得再勤快,也沒有面對面地談話來得有效。只是現在交通不便,大家湊到一起不方便。”
“中原還好說,嶺南、閩海的官員們,開一次會,要跋涉數千裡,耗時上月,不容易。趁著京察述職的機會,一次把幾件事都辦了,這個想法好。朕覺得,尚書省還可以往左右延伸,比如今年財經口的官員京察,明年政法口的官員京察,後年農工商口,再後年交通運輸口。京察述職完了,再一起開會,多好。”
趙似話剛落音,眾人連忙齊聲讚歎,“陛下高瞻遠矚...”
許將跟章惇對視一眼,單獨說道:“陛下,既然如此,尚書省就按照這次會議的慣例,以後每年就由專管的僕射,牽頭召開各口的全國會議,具體事宜由承政廳和相關本部負責。至於輪流時間和秩序,請容臣等商議後再定。”
“好!”趙似繼續說道,“秘書省轉發的《進一步推動政制改革》的行文,眾卿都看了嗎?”
那篇行文全是趙似這次對郡州縣和鄉野治理的總結。
“都看了。”
遲疑了一下,蔡京忍不住開口問道:“陛下,新的政制改革,會下放授權許多權力給郡布政司,而布政司權柄又盡在郡守之手。假以時日,會不會讓郡守權柄太重,有尾大不掉之嫌?”
“這一點,陛下深思熟慮過。”在一旁的蔡卞看了一眼趙似,得到回應,便出聲替他答道。
“新政制裡,郡守與各部侍郎、都察院副都御史,可以互相交流。各郡守之間,也是定期換崗。而且陛下在政制改革新條例裡,授予從三品官員,有直書治中局和秘書省之權。”
聽到這裡,大家都明白意思了,這是鉗制手段。
從三品官員,是佈政副使和直隸州知州,他們可以直書給太宰和陛下的幕僚機構—治中局和秘書省,也就意味著可以直接把地方的情況,包括郡守不法違紀之事,透過單獨渠道呈報給太宰和官家。
而官員行文上書所用的郵傳體系,歸兵部管。這是一個非常獨立的部門,跟各地也就兵備司有些瓜葛。所以郡守想控制地方與中樞的通訊,是不可能的。
有了這個直書舉措,郡守想在地方一手遮天,是不可能的。
再說了,郡守可以透過布政司掌控一郡的人事和財政大權,管住全郡各州縣的官帽子和錢袋子,甚至可以調動有一定威懾力的保安警隊。
可是監察/檢察和裁判兩大司法權、地方兵馬權,卻在按察司和兵備司手裡。人家直屬上司是門下省和樞密院,尚書省都插不上手,你郡守更別想掌控。
想擅權地方,獨霸一方,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