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千年往事已沈沈(四)(第1/2頁)
章節報錯
趙似帶著呂頤浩、約翰等人,一路趕到濮陽城,遇到了代表尚書省前來驗收河北黃河下游分流河道工程的張叔夜。
他現在是尚書省右僕射兼民政部尚書兼黃河治理委員會主委。
“陛下,前面就是靈平埽,就是元豐元年決口的曹村埽。朝廷耗盡人力物力將其堵住後,神廟先帝下詔,賜名靈平埽,希望神靈保佑,水患平息。可惜元豐四年,小吳埽決口,黃河灌入永濟渠,奪渠北上,在界河入海...”
張叔夜指著前面說道,話語間帶著嘆息和遺憾。
黃河屢次決口,終於使得神宗皇帝心灰意冷,以為是天意使然。加上永樂城大敗,內憂外患,憂憤積鬱,染病身故。
“陛下,河南分水河道在甄城與渤海河道貫通,除此之外,在濮陽靈平埽附近,開了一道分水口,把黃河之水引入到渤海河道...”
“嵇仲先生,朕記得這分水口有設計,確保旱季河流大部分走主道,一旦雨季,水位大漲,過半的河水會從分水口流出?”
“是的。營造部水利司的官員們,還有璧雍大學張衡學院水利科的教授們,特意去巴蜀郡簡州灌縣都江堰實地測量考察過,再結合靈平埽彎道的特點,也採用了魚嘴分水壩、梯形口等設施。”
“平時,水位低平,河水大部分沿著主河道而下。到了汛期,河水勐漲,由於梯形口和彎道緣故,近半的河水被魚嘴分水壩分向了分洪河道。”
張叔夜細細地介紹道,趙似靜靜地聽著,完了問了一句:“分洪河道有沒有足夠的河床承擔這些洪水?”
“陛下,分洪河道底部寬六十二米,頂部寬七十六米,深七米,足夠分洪。營造部在分水口加了兩道閘門,在枯水期,可以短時間斷水,然後對河道床底的泥沙進行清理。”
“這裡分洪的河水與河南分流的河道,一起匯入渤海河道,它吃不吃得消?”趙似又問道。
“渤海河道底部寬八十米,頂部寬九十八米,平均深十二米。耗費巨大,前後三年,總共動員了一百萬勞工。幸好是沿著前漢故河道開挖,省掉了三分之一的工程量...”
約翰和尹薩克在旁邊聽得頭昏目眩,一百萬勞工來開挖一條河道。這是何等的動員能力和富庶。
在他們看來,這些被徵發的民夫不會給工錢,但是需要管飯的。一百萬人的吃喝,多麼巨大的一筆費用。如果他們要是知道,這一百萬勞力,有三分之二是花錢僱傭而來,會驚得下巴都掉到地上。
趙似點點頭:“你們黃河治理委員會和營造部的總結報告,朕看了。動員公教軍警,以及十五歲以上學生,利用沐休日義務勞動,為水利工程做貢獻,朕覺得是一項創舉。可以繼續嘗試...”
“還有黃河治理委員會提出的,把水利科從張衡學院分出來,單獨成院,朕準了。這個新的學院,就叫王仲通王景學院。”
繼續往東走,看到寬闊的渤海河道,在河北大地上筆直向前,略有彎曲,聽說有五六百里長。兩邊有並行蜿蜒的河堤,如同兩條鐵鏈,緊緊地鎖住了這條還處在乾枯期的河道。
可以想象,當汛期到來時,河水咆孝,激起層層浪花,卻怎麼也衝不破兩邊堤壩的束縛。
每隔五十里,就會有條貫通南北的橋,架在河道上方。
這是多麼浩大的工程啊!不懂土木的尹薩克在心裡左右盤算了一番,覺得只有修建君士坦丁堡這麼浩大的工程才能與之相比。可是君士坦丁堡花了數十上百年連續不斷地營造,才有了今天這般規模。
這條河道,卻是在三年間修好的。而且聽說在北邊還有兩條類似的河道,只是要短一些。
這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國家?為何動不動就有這樣的動員能力?羅馬帝國與它結盟,是好是壞?
只是從目前來看,應該是好事。
邊走邊看,趙似和張叔夜看得很仔細,隔一段就到河堤上去視察,有時候還特意叫人隨機砸開河堤某一處,看看裡面的用料。
一路向東,來到了濱州渤海縣。
趙似留下約翰和尹薩克兩人在這裡,自己和張叔夜,轉向了東南方向不遠的東興港。
“拜見陛下!”李綱連忙上前來見禮。
“免禮!”
“屬下見過張相。”
“看樣子伯紀在海軍局都事任上,乾得很歡實?”張叔夜與其父李夔關係匪淺,視其為子侄,話語間非常親近。
“張相言重,皇命在身,不敢懈怠。”李綱連忙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