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前會議在崇政殿裡舉行。

天啟元年後,已成定製,御前會議有三種。

一是御前內朝會議,在崇政殿舉行,參與者一般為尚書省太宰、中書省司徒、門下省司寇和秘書省侍中。如果涉及軍事,那麼就是以樞密院使、副使和宣徽院左右承宣使為主,尚書省太宰少宰為輔。

這種會議一般商議的是重大軍國事宜的決策初定。比如宣戰、媾和、簽約、郡守尚書都督人選等方面,趙似先跟幾位重臣溝通,達成初步意見。

二是御前中朝會議,在垂拱殿舉行,參與除了此前幾位外,還要加上尚書省少宰和幾位尚書、中書省左右資政、都察院左右都察御史、開封府尹等人。

這種會議基本是在初步意見上展開討論,達成統一意見,定下草案,再交有司以法規形式執行。

所以,趙似給重臣加的頭銜,崇政殿大學士和垂拱殿學士就展示出它的意義。

崇政殿大學士,顧名思義,有資格參加崇政殿御前內朝會議。有此頭銜者,可以分別稱為宰相、臬相、理相、秘相和樞相。

垂拱殿學士,就是有資格參加垂拱殿御前中朝會議。十部尚書中,目前只有吏、計、法、虞四部尚書加了垂拱殿學士銜,身份自然比其它幾部尚書要高半階。

三是紫宸殿召開的御前外朝會議,這屬於擴大會議了。

與會人員包括尚書省各部尚書、侍郎、治中從事,中書省六科中書舍人,門下省大理寺少卿,都察院左右副都察御史、六科給事中,秘書省左右散騎常侍等人。

這種會議一般不是什麼決策性會議了,只是將內朝和中朝御前會議上做出的決策先行通報眾官。重要的是統一思想,查遺補漏。

誰要是有反對意見,也可以當場提出來。言之有物,該修改的就要修改。

今天趙似召開的是內朝會議,議題是兩個,一是調整對北遼的戰略,二是討論章惇的繼任者。

與會的人員有太宰章惇,司徒蘇轍,權司寇範純禮,權侍中蔡卞,樞密院使許將,同知樞密院使兼軍諮使孫路。

由趙似指定列席會議的有曾葆華、梁師成、於化田。

“諸公,北遼的資料,大家想必都看過。”趙似先開口,“說實話,朕也很意外。北遼君臣的腐朽,朝政的惡劣,超出朕的想象啊。”

蘇轍捋著鬍鬚開口補充了幾句。

“老夫出使過北遼南京城,見過北遼政情。南京一道,各州縣民力凋敝,怨聲沸騰。朝中諸臣,阿諛奉承的居多,耿直公忠的少。後來聽說天祚帝即位,耶律阿思、蕭奉先、李儼等佞臣進官加爵,把持朝政,蕭兀納等忠臣被貶斥,可想而知,北遼朝政**到了何種程度。”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蘇轍以前對新政有意見,對官家的“雷厲風行”也頗有微詞。可是有了北遼政情和天祚帝做對比,一切都釋然了。

人要知足。

趙似轉頭看了看於化田,他馬上站了出來補充道。

“據最新的統計,自天祚帝即位以來,從北遼西京道、南京道諸州縣,南逃我朝的漢、奚、渤海百姓約六十萬。”

“六十萬?”眾人大吃一驚。

根據樞密院軍情偵查局收集回來的訊息,北遼西京道有人口十六萬七千戶,加上雲內四州軍戶,大約在十八萬戶左右。

南京道大約有人口二十四萬六千戶。

正常情況下,每戶男女老幼全部算上,平均在五到六人。算下來西京道和南京道諸州縣,人口在二百六十萬左右。

一傢伙跑了六十萬,差不多佔人口的五分之一。還是短短三年時間裡跑掉的,這足以說明北遼的苛政何等惡劣,民不聊生到了何種地步。

於化田繼續說道:“初步篩選,中間有十餘萬是從東京道、中京道借道南逃的奚人和渤海人。”

眾人看著這位內侍,神情各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