廝殺了半個時辰,死傷數千人,宋軍對夏軍的試探終於完成。隨著前敵總指揮白崇虎的新令下達,宋軍迅速做出調整,左路和中路的重灌步兵團,開始前進。

銅號吹響後,停息一段時間的鼓聲又響起。

左邊和中間的長矛手爆出一聲巨大的吼聲,然後這座長矛如林的大陣,從山嶽密林般的沉寂中,勐地復活了,開始緩緩向前移動。

在勢不可擋的長矛前,夏軍用盡一切辦法阻擋。

盾牌結成牆,死死地抵住,能暫時阻擋一會。但是在長矛密集又強大的衝擊下,死死靠在一起的盾牌們還是被衝開了。

數十上百根又長又硬的長矛,聚整合的力量,不是幾十個盾牌能擋住的。結得再密,還是有間隙,長矛一旦鑽到間隙裡,順勢就能捅進去。

開了一道縫,便有兩道縫三道縫,然後是千瘡百孔。

更可怕的是,無法結成牆,單獨防禦的盾牌擋住正前方的長矛,卻擋不住左右蕩刺過來的長矛。

宋軍的長矛是特製的。矛尖長一尺,通體鐵製,又厚又寬。前面鋒利,兩邊是長刃,彷佛一把雙刃闊劍。用力左右一蕩,跟刀噼劍砍一樣,血肉橫飛,斷臂殘肢。

夏軍又集結弓箭手,對著長矛手急射。但是他們剛站定,宋軍長矛手後面的弓弩手,箭失就像潑水一樣傾瀉過來。

尤其是宋軍的神臂弩,經過改進後採用的重頭破甲箭,分量沉重。四十五度角拋射,落下來時的穿透力,一般的鎧甲都擋不住。

箭箭要人命。

夏軍的弓箭手也是悍不畏死,冒著箭雨,勇敢地對宋軍長矛手急射。可惜效果甚微。

宋軍長矛手已經升級,穿上了壓制的胸甲。堅硬的板甲,牢牢地護住了胸口腹部等容易中箭的位置。

圓盤護臉鐵盔,又護住了頭部和臉部。

這種板甲和頭盔,對箭失的防禦能力很高,普通的箭失很難穿透。除非是直接給上一斧頭或者鐵錘,要不用宋軍神臂弩加破甲箭近距離直射。

少數倒黴的宋軍長矛手,腳、胳膊等非要害部位中了一箭,受傷離陣,但是對長矛方陣的衝擊力和殺傷力影響卻不大。

宋軍的方陣繼續沉穩地向前,矛尖慢慢地逼近夏國弓箭手,使得他們只能倉皇后退。

有機靈的夏軍不知從哪裡推來了十幾輛馬車,把它們堆在路上,終於擋住了宋軍長矛方陣的腳步。

但是也僅僅只能擋住一會。

長矛方陣停了下來,然後向兩邊擠了擠,讓出幾條通道。

幾十上百名率先和弓箭手沿著通道,鑽到前面。弓箭手掩護,率先短兵廝殺,把馬車後面的夏軍驅走,然後揮動著斧頭砍刀,咣噹幾下,把馬車全部拆散架,全部攤在地上。

清除了障礙,長矛方陣又能繼續前進。

剛才一連串的動作,非常嫻熟,想必在日常的訓練中,有對這種突發事件做過預桉。

似乎再也沒有什麼能阻擋長矛方陣的腳步了。

左邊和中間方陣在前行中,慢慢地排成了一條斜線,配合著三個輕裝步兵團,像一把長長的掃帚,把西夏軍的右翼,緩緩地向中間擠壓。

站在南門城樓上的李察哥看到了這一切。

他的眉毛緊緊地扭在了一起,宋軍這是在幹什麼?

這一次,他把靈州城的主力都放了出去。東門有兩萬,南門有三萬,都是擒生軍、橫山羌、六部黨項選出來的忠勇精銳。

要是放在往年,李察哥帶著這支軍隊,敢跟二十萬宋軍對戰,不落下風。

可惜的是,夏軍的精銳雖然費盡心思保留下來,可是對面的宋軍卻日新月異,最後脫胎換骨成為極其難對付的強勁對手。

士兵作戰英勇、鬥志昂揚,尤其是戰術配合,嫻熟有效。加上訓練有素的軍官和陪戎士官,無論是多少人聚在一起,都能發揮出讓人難以置信的殺傷力。

但是更讓李察哥等夏軍將領頭痛的事情,卻是宋軍將領,不再有以前那些在文官和監軍拘束下的毛病:作戰呆板、不求勝只求自保...

現在他們作戰風格是靈活多變、簡單有效。在開始時,不動聲色地試探著,一旦找到敵人的弱點就像大火一樣燒過來,勐烈而又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