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蛙聲一片論豐年(四)(第2/2頁)
章節報錯
如此一來,百姓得實惠,商賈賺到錢,官府收到稅,三方都得利。
修國道、通河運還有這麼重大的積極意義?真是讓人意想不到啊。官家是從哪裡明悟到的這些道理?聖賢書上根本就講過這些啊。
...
又討論了兩刻鐘,趙似看著在座的學員,忍不住又出聲問道。
“諸位,朕講了這麼多,有沒有人摸到這些話題的精髓?沒關係,想到什麼就說什麼。”
等了一會,開始有人發言了。這在官家面前表現,機會難得,要好好把握。
不少發言空洞無用,但是其中有部分還是言之有物。
“盡信書不如無書,要從實踐出發。”
“把民本和稅賦這看似矛盾實際是統一的兩端,放在一起考慮。”
“陛下,微臣覺得你的策略是緊盯物產,放活個人。”
嗯,這個人才是誰?
趙似順著聲音找了過去,正是葉遜。
他不僅是“賦稅改制大辨議”的活躍分子,還被舉薦進入到計部稅政司,參與賦稅改制工作。
趙似指著他問道。
“葉遜,你為何這麼說?”
“陛下,聽了你今天的講話,微臣受益匪淺,也悟到一個方向。陛下一直在規範,把所有的物產,歸納到有跡可循的軌道上來。有跡可循,自然就方便掌握。對於經營等等,卻是完全放開。這種放開,從本質上而言,就是對人創造財富的放開,任由大家在律法規定的範疇裡,發揮聰明才智,各顯神通,創造出更多的財富來。”
“精彩!非常精彩啊!”趙似忍不住拍著手讚歎,“說的非常對。朕說了這麼多,其實就一個根本,放活個人,讓大家發揮聰明才智,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只有如此,朝廷才能收到更多的賦稅。”
說到這裡,趙似感嘆道:“我朝的稅吏,不敢說絕後,至少是空前。出鄉路上有稅吏,過河渡口有稅吏,進出縣城門口有稅吏。百姓們出村進城賣把蔬菜,販條鹹魚,都要收稅。”
“竭澤而漁,這是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啊!”趙似嘆息著。
你是天才,一秒記住:紅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