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戰後遐想(第1/2頁)
章節報錯
荊山鎮裡太過髒亂,一時也收拾不乾淨,趙似帶著衛隊就下榻在鎮外的一處驛站裡。
“殿下,”种師中和劉法聯袂前來,彙報統計的情況。
“...被俘的山賊,有四百六十七人是陳老六的老班底,都是他在壽州傳教時收得弟子。其餘的都是沿途招募和拉來的青壯。”
“解救的百姓四千一百人,其中五百六十人是從壽州跟過來的摩尼教徒。其餘兩千四百人,是青壯們的家眷。家裡的壯勞力被拉跑了,他們不跟著跑,都得餓死。剩下的都是在附近抓來的鄉民。”
說到這裡,种師中的語調微微變高一點。
“其中四百一十名婦人,是山賊沿途以及進入荊山鎮後擄來的,供陳老六及其屬下淫樂。在幾位頭目的指證下,我們還在野外找了近百餘屍體。都是被山賊們虐殺的老弱婦人,以及熬受不過自殺的。”
屋裡一片寂靜,站在身邊的明朝霞,眼睛裡冒著火,看著趙似,緊咬著嘴唇,隱隱聽到磨牙的聲音。
沉寂了一會,劉法問道。
“殿下,這些賊人該如何處置?”
“陳老六以及山賊頭目,四十九人,還有指證出來手裡有人命的,悉數殺了。其餘的交給地方處置。”
“殿下,按照朝廷規矩,我們出征得勝,是要獻俘的。”种師中小心地提醒道。
“這些毛賊也配獻俘?能在宣德門前獻俘的,必須是北面和西面的王公大臣。能在太廟獻俘的,必須姓耶律和嵬名!”
趙似朗聲說道,每一個字每一句都像是一口洪鐘在種師中和劉法的心裡撞響。
“這些以殘害百姓為樂的雜碎,死了是他們最好的結局。貼出通告,告曉四方百姓,然後當眾將這些混賬斬殺,以正國法公義!”
“是!”劉法連忙應道。
种師中卻有些擔心地勸道,“殿下,如此處置,會不會被文官們指責為擅權好殺?”
趙似淡淡一笑,“小種就是謹慎持重。行軍打仗,我不如你們;對付文官,你們不如我。放心好了,文官就那張嘴厲害。我的嘴不比他們差,發起狠來,還會打人。”
种師中和劉法都笑了,行了一禮都出去了。
趙似繼續在紙上寫寫畫畫。
“十三郎,你在寫什麼?”
沒有外人在,明朝霞還是願意叫十三郎。
“我在想國朝地方政制的問題。”
“什麼問題?十三郎看出什麼不妥了?”
“大問題啊。我此前一直在想,從前唐開始,到本朝,為何歷代皇帝都延續道/路和州縣制?尤其這州,分得越來越小,以前十幾縣,二十幾縣一州。現在幾縣就是一州。重重疊疊,十羊九牧。”
“知州又是高階官職,連同知縣都是京官派遣下來的,什麼都要中樞管,結果什麼都管不了。比如這次荊山賊作亂,只要宿州反應及時,調集禁軍廂軍,就能遏制住,再不濟,通報鄰近的亳、壽、濠州一起佈防,何至讓他襲擾四州五縣,殘害了數千百姓。”
明朝霞聽到這裡,也來了興趣。
“殿下想明白為何國朝要定下如此的地方政制?”
“削弱地方的權力!”趙似搖了搖頭說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前唐和國朝都被地方割據,軍閥混戰搞怕了。所以就定下此制,一州就幾縣,州縣堂官全是京官派下來的。州上面還有路,設有帥司、漕司、憲司、倉司,分權之外還負有監管州縣之責。”
“所以你說,州縣堂官能幹什麼?敢做什麼?只能渾渾噩噩,糊塗度日唄。所以這國朝地方政制,簡直是糟到極點。即無法有效治理,又無法及時應對變故。最可怕的是,各縣地方上,朝廷的手退出去了,卻讓豪門世家牢牢地抓住。”
說到這裡,趙似的目光在閃著精光,彷彿黎明前,在東方黑夜裡閃爍著的啟辰星。
“那殿下覺得該怎麼辦?”
“當然是要改了。王荊公的變法,在中樞裡看,覺得都挺好,可是一到地方,全走了樣,大多數變成了惡法。為什麼?就是朝廷對地方的掌控力太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