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影視機遇卡:使用後,有機會獲得評分6分以上的影視作品的次要配角,評分6分以下影視作品的主要配角角色,評分3分以下的主角角色。】

其實,徐清自從有了想讓胡馨往影視圈發展的意圖之後,這段時間除了給胡馨上演技課之外,他還特地關注了一下藍星的影視環境。

外國的情況徐清一時半會還搞不清楚,不過華國境內的影視環境被徐清分析的七七八八了。

要說華國的影視環境,和地球上最大的區別就是審查環境非常寬鬆,徐清依稀記得自己在地球的時候,不止一次聽人抱怨過國內審查太嚴格了,很多型別的影視劇根本不能拍。

藍星華國的官方審查機制其實經歷過兩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很早之前,為了規範市場,審查相對嚴格,這個時候和徐清在地球上知道的情況差不多。

而這種審查機制下,也出現了徐清在地球上聽過的類似聲音,大家抱怨審查機制過嚴,讓國內的影視創作者們都帶著腳鐐跳舞,一潭死水,所以國外的文化入侵才會嚴重。

反正話裡話外,國內現在文娛不行,官方要背大鍋。

官方或許是聽取了大家的意見,又或許是真的發現再這麼下去,國外文化滲透會讓國內非常麻煩,於是徹底放鬆了審查機制,基本上,只要不涉及“三反”,那都能拿到拍攝許可,甚至在某些時候,官方還透過賽事啊獎勵啊之類的政策鼓勵大家多創新,多拍一些新題材。

這個時候,觀眾也好,文娛工作者也罷,都感嘆國內文娛的春天要來了。

在放鬆初期,華國的文娛業湧現出了非常多優秀的作品,各種題材都呈現多點開花的局勢,就當大家以為國內文娛真的要徹底起飛的時候。

事情卻並沒有朝著大家想要的方向發展。

大家低估了資本的劣根性。

僅僅繁榮了幾年的文娛被資本造的稀爛。

具體怎麼回事呢?

簡單來說就是,當市場上有人做出了優秀的題材作品之後,各路資本便一擁而上,拼命拍攝同類題材的東西。

有的拍的還行,但大部分那叫一個粗製濫造,很多公司就是為了藉著熱度圈一波錢,同行花一兩年才能做出來的作品,這些公司一兩個月就幹出來了,能拍成什麼樣大家可以想象得到。

這種事情就像當年賭片火了,於是大家全都去拍賭片,各種賭片層出不窮,最後的結果就是嚴重透支了賭片這個題材的生命。

觀眾在質量參差不齊的同型別片的狂轟亂炸之下,徹底失去了對該型別片的興趣。

於是這個題材就被資本給作死了。

作死了沒關係,反正還有其他題材能火,等其他題材火了,資本方又開始重複上一操作。

這導致華國在放寬審查之後,沒有迎來預想中的文娛起飛,而是迎來了一個同質化嚴重,作品質量更差的文娛市場。

能搞創新的文娛工作者沒錢,就算咬著牙搞出來了,往往也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因為相對於大資本來講,這些創新的文娛工作者大多隻是能回本,賺取利潤的渠道非常有限,等他們勉強磨出一些賺利潤的方式的時候,市場卻出現了大量的同類產品。

最後,他創造出來的題材紅利會被大資本給吃掉,自己連湯都喝不上。

於是,大量能創新的文娛工作者決定擺爛,創新個屁,一個作品如果僅僅能做到回本那就是虧本,大家浪費的精力和時間怎麼算?這部分需要利潤來補償的,虧本的事情誰會去做呢?

而有能力有錢創新的大資本在嚐到跟風甜頭之後,根本就不玩創新了,因為創新有可能虧本,抄襲市場火熱的題材基本上都能賺。

既然抄襲能賺為什麼要費心吧啦的去搞原創呢?

於是,文娛市場上,不管有錢沒錢,有能力沒能力的都在擺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