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查就能查到。

兩個人很有錢,這事想查也能很快查到。

Lisa是徐清的學姐,兩個人在大學裡有很多互動,這個更不是什麼秘密。

然後Lisa又是《創團》的總導演和投資人,徐清手下藝人真正談得上出道的通告,還就是《創團》。

所以,這麼一分析,徐清好像還真就吃了Lisa的軟飯。

至於袁葫葫的軟飯就更不用說了,公司剩下六個人的時候,她就是其中之一,其他五個人當時就是實打實的窮鬼。

整個公司就她一個有錢人,大家自然而然的會琢磨她在六個人當中扮演的角色。

可這個是有個很明顯的邏輯漏洞的,那就是徐清本身的實力是完全被拋開了的。

還有,拋開袁葫葫不算,她投的那點股本現在翻了不知道多少番了。

就算是Lisa在最開始的時候幫了徐清,可那次賺的更多的其實是她自己啊,包括後面的合作,都是Lisa比較賺。

真要算吃軟飯,那也是Lisa和袁葫葫吃徐清的軟飯。

當然,這個邏輯漏洞也不是不能補,因為已經有人在評論區補充,說徐清的創作搞不好就是這兩位女富二代找人創作,然後掛在徐清下面的。

不過,這個也很好反駁,因為乍一看有點意思,再一看,不太現實。

可有時候吧,大眾接受資訊的時候就是這樣,一來喜歡陰謀論,比方說徐清這個掛名的事情,就是個純純的陰謀論。

二來,會被偷換的概念帶跑偏。

就比方說看到某某女孩子一個人去酒吧玩被幾個男人猥褻出事的新聞下面,大家都會本能的提醒一句「女孩子要保護好自己,儘量別一個人去酒吧。」

然後下面就有人開始抬槓,說什麼「為什麼非要教育女孩子一個人不要去酒吧,難道不應該教育男人不要傷害女人嗎?」

這就是個典型的偷換概念。

罪犯之所以是罪犯,那是因為沒受過不要犯罪的教育嗎?

根本原因是因為教育了他也沒聽啊。

如果教育了就行,那讀書的時候,一個班上同一批老師教出來的學生,成績應該一模一樣才對。

但這可能嗎?

最後一點,那就是很多人本身就是喜歡透過貶低別人來獲得快感的,更是有不少人喜歡裝一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狀態,以此來獲得虛假的優越感。

在否定別人這件事情上,他們總是特別的熱衷。

可換作以前想要否定徐清得長篇大論,找各種論據來論證徐清不行,這其實很累也需要點水平。

現在好了,直接來一句「他是吃軟飯」的就行了。

彷彿徐清的一切成就,都是因為吃軟飯得來的。

要是那些客觀的路人或者氣不過的粉絲和他辯論,他還會給你來一句「你急了,軟飯王的粉絲急了。」

星堂的辦公室內,袁葫葫和Lisa兩個人現在是一邊看新聞一邊笑,人都快笑拉了。

倒是徐清面色前所未有的難看。

見徐清的表情實在是陰沉,兩個笑了半天的人有點笑不笑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