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章 偷換概念(第1/2頁)
章節報錯
“世界上最無恥、最陰險、最歹毒的讚美,就是把窮人的艱辛和苦難,當做勵志故事,我不清楚徐清為什麼要寫李水花這麼個角色。
一個女人,被迫輟學。
被迫嫁給自己不愛的人。
隨後丈夫又殘疾了。
李水花的生活彷彿就是各種苦難的集合體,她出現的鏡頭中,無一例外的是在受挫,受挫,再受挫。
她不值得被讚揚,甚至不該出現在螢幕上,除了賺上大眾幾滴不值錢的眼淚,我看不到她存在的任何意義,或許唯一的意義是讓徐清旗下的那個女藝人胡馨展現一下她那還算及格的演技?
如果是這樣,我看以後徐清筆下苦大仇深的女性角色還會更多,畢竟胡馨可能善於表達這種型別的人物。
可要是為了展現演技而刻意去塑造一個沒有意義的角色,這種行為值得提倡嗎?是一個被吹噓為才子的文化工作者該乾的事情嗎?
這位才子似乎很想告訴大家,一定要相信苦難是值得的,李水花苦過之後,生活會好起來的。
可苦難就是苦難,苦難不會帶來成功,苦難不值得追求,更不應該被讚美。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難道不應該享受快樂嗎?
難道不應該讚美幸福嗎?
為什麼非要勞其筋骨,苦其心志呢?
這難道不是一種對於大眾社會的愚弄,愚弄的告訴大家,你們要好好吃苦。
可人為什麼要吃苦?
難道我們出生在這個世界是為了吃苦的?
也許有人說,你們喜歡李水花是喜歡她在苦難中向上的精神,可我還是想問一句,是不是非要在苦難中才能有向上的精神,人處在幸福中就不能向上了?
這種觀念是不是太過可笑?
這簡直就是我們文化中的糟粕,也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劣根性,如果你們瞭解美國和歐洲各國人們的想法,那伱們····”
影片裡,一個帶著眼睛的胖男人對著鏡頭侃侃而談。
這是一個相當有名氣的文化工作者,音樂人出道,後面開始講歷史人文,有大量的擁躉,他叫艾景坤。
在《山海情》播放到五六集的時候,在《山海情》蟬聯日收視冠軍的時候,在大家繼續討論這個劇情以及李水花的時候。
這個叫艾景坤的胖男人站了出來,對於李水花進行了一番“清醒”的批判。
影片藉著《山海情》的熱度以及他本身的知名度,在極短的時間內產生了大量的曝光,相當多的人都在看。
看完之後,更是展開了大量的討論。
有的人覺得艾景坤說的不對,有的卻認為艾景坤說的對,尤其是艾景坤本人的賬號下面,支持者的評論,始終處於高位。
【我真的笑了,非要讓李水花吃盡苦頭才能給她一點甜頭是吧,就像是一種要飯的感覺】
【你們看了劇嗎就在這裡逼逼?】
【這種爛劇還用看?光看你們無腦吹就看飽了】
討論的越多,討論的話題就開始擴大化,漸漸地從李水花這個角色該不該出現,變成了《山海情》拍的到底有沒有意義?
為什麼要去拍一堆人過的有多難呢?
這有什麼意義?
更有甚者跑出來蹭熱度搞了個還算有熱度的影片,在這個影片裡,他也在和艾景坤一樣侃侃而談。
“外國著眼未來,我們沉迷過去,這種過去奮鬥的劇拍的還不夠嗎?除了歌功頌德還有什麼意義?
我們就不能拍一拍對未來世界的展望?
有句話我其實不想說,但今天我憋不住了,為什麼美國就很少拍歷史劇?我們的歷史劇卻一年一年的扎堆出現?
各位,現在知道差距從哪裡產生的嗎?
就是因為人家向前看,我們向後看,有時候,你不得不承認人家的優秀,我想,我們需要反思···”
其實這種反調和說法,徐清早就能預料到,一個東西火了,自然會有人去找毛病,那找毛病的角度自然是五花八門的,黑不黑的翻先放一邊,只要能帶偏一部分觀眾就可以了,反正日子還長,今天一部分,明天一部分,遲早弄的大部分觀眾都會對這個劇產生厭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