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寶:“4號,你的外號不是【玉面孟嘗】嗎?還想當武當七俠,你當俞岱巖已經嗝屁了?”

宋青書:“……”

玉面孟嘗,聽起來還不錯,不過不夠威風。

不如就叫【武當劍仙】?

林平之:“張三丰怎麼會這麼強?他不會真的要成仙了吧?”

阿寶:“是啊,不是說張三丰的內功修為,不一定比得上覺遠、郭靖嗎?他有這麼強?”

宋青書:“首先,不排除太師父謙虛的可能。其次,不排除太師父當時年紀太小、修為太低,判斷有誤的可能。還有,就算太師父內功修為和覺遠、郭靖一個級別,但精純度不一樣啊!”

既然都是人,就都有十二正經、奇經八脈、三大丹田。

能容納的真氣總量,大體上也差不多。

所以不管是吸了眾多武林高手功力的段譽,還是苦修百年的張三丰,或者僅僅修煉三四十年的郭靖。

只要沒有突破到新的境界,那麼真氣上限基本一樣。

張三丰見到郭靖時,郭靖和覺遠都是50多歲,內功修為都是當時的天花板。

但就算讓他們再修煉四五十年,真氣總量也未必能增加多少。

當然,這不代表他們的實力不會繼續提升。

數量不夠,質量來湊。

張三丰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純!

他的真氣總量未必超過覺遠、郭靖,但精純度卻絕對在兩人之上!

林平之:“有道理,張三丰可是出了名的測不準,誰看他都覺得比自己強。”

越菜的人,越無法判斷高手的實力。

內功修為越高,越覺得張三丰深不可測。

《逍遙遊》有云: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百歲壽誕之時,空智大言不慚,要挑戰張三丰。

而等到張三丰帶著張無忌登門拜訪,空智卻打算全寺僧人一起上,而且還沒有必勝的信心。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張三丰不愧是震古爍今的大宗師!

王臨:“4號,你打算去哪兒歷練?”

宋青書:“先去崑崙山拿九陽神功,再去西域金剛門拿黑玉斷續膏,然後加入明教,爭取儘快成為明教教主。”

王臨:“明教教主?你打算取代張無忌,抗元?”

宋青書:“不光要抗元,還要稱帝,實現我們多年的夢想!”

誰還沒有幾百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