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三萬的城衛軍?”

隨著這個數字傳開,典勇莫國豪許世忠他們眼中也紛紛出現了驚駭。

誰都沒想到,帝國不僅派出了向來不會輕動的中州精銳,還一口氣派出數倍於他們的兵力。

雖說對這一天的到來有所預料,但大家心中總覺得應該還很久,他們有足夠時間去打更多地盤擴充力量。先前幾個月帝國的平靜,也讓義軍上產生了錯覺。結果,帝國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如此驚人。

城衛軍本就是天一等一的精銳,數量又遠超己方,這還怎麼打?

這次,陳武還能再利用地形,重現夏陽穀時候的輝煌嗎?

一片凝重氛圍中,眾將士在短暫的絕望後,不約而同的看向陳武。太平軍是陳武一手建立的,也是他一手帶領大家打武安贏得諸多勝利。縱然面對如此局面,陳武說不定還有帶領他們度過難關的手段!

不過,還沒等陳武揩油,已經有人率先站了出來。

“主上,屬有三策進言。”

自詡為合格的謀臣,眼局面雖然十分危急,但袁興韋還是絞盡腦汁想出了可能的應對方案。或許其中仍有疏漏,但已經是他一時間能做到的極致了。

看到袁興韋這個隨軍參謀主動出列,武將們心中稍稍多了幾分期待。誰都知道,袁興韋曾經是總督錢伯明的幕僚,在義軍進攻武安中也有不錯的表現。或許,頗得陳武信任的他能提出什麼有見地的意見?

眾人注視中,袁興韋習慣性的一拍摺扇,侃侃而談道:“城衛軍精銳,天聞名,我義軍勢難抵擋。因此,屬想出上中三策,倉促間或許不夠全面,提出來拋磚引玉,大家一起探討。”

“策,據城死守!但卑職並不建議這麼做!”

這一點,其實也是義軍眾將士的共識reads(;。

或許義軍的低階軍官,會覺得武安城高河深,守城很有安全感。但是,陳武發掘招降的這幫將領就沒一個是庸才。或是官軍中出色的聯隊長或是將來大名鼎鼎的重步兵之王,再不就是典勇這樣埋沒的大將。他們對眼的形勢有著清楚的認識,死守必輸!

或許可以依靠武安城支撐一時,但失敗只是早晚的問題。

見並沒有人異議,袁興韋心中暗贊他們的見識和判斷,繼續說道:“中策,主動出擊,或是設計伏擊或是利用地形火攻或是夜襲,打官軍一個出其不意!”

這一條策略,很快引起了眾將領的熱議和贊同。

事實上,典勇許世忠他們心中想的考慮的,也主要是這個辦法。

然而,陳武毫不猶豫的開口,給他們狠狠潑了一盆冷水。

夜襲也好設計伏擊也好,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己方實力要有一個底線。可以比對方弱很多,但不能懸殊到無論如何無法戰勝的地步。

很明顯,眼的太平軍,對上數量近三萬的城衛軍,差距就大到了絕對無法戰勝對方。類似夏陽穀那樣的地形,官軍趕來的沿途也不是沒有,但能坑殺幾千人就已經是極限了,想要將兩三萬城衛軍全部騙進去,幾乎不可能。

以城衛軍的實力,只要有一個聯隊正面殺出來,就足以擊垮現在的太平軍!

這一點,陳武沒有絲毫的誇張。

再者,上次武安第二警備旅團之所以會中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急著趕往隆山增援。現在帝國的城衛軍沒有這個顧慮,又是天有數的精銳,行軍時肯定有足夠的防備。就算真有陳武不知道的足夠坑殺近三萬官軍的地形,也很難能讓他們中計。

一旦哪裡有絲毫差池,城衛軍都會輕易將主動出擊的義軍碾成飛灰!

所以,中策同樣不可取。

“那……就只有上策了!”

袁興韋語氣中多了幾分不確定,猶豫著道:“走!前朝有兵法言曰,三十六計,走為上!既然死守和主動出擊都不行,義軍就只能想辦法離開武安,暫避鋒芒,另覓它地,擇機再起!”

這是袁興韋能想到的義軍唯一的出路。

但是,具體該往哪兒走,他想不出來。或者說,眼的局面,義軍根本就無處可走。

往東,是東關府,更東面是南北走向的巴延山脈,先天的絕路。往西北南三個方向,且不說帝國的平叛大軍就是從西北過來的,單說周邊的廣安安慶原山大澤四郡,早已動用為數不多的力量封鎖了邊界,把義軍困在了太平郡中——這也是先前他們為什麼沒有兵力可以調進太平郡平叛的原因之一。

面對這種困局,太平軍的確可以選擇強攻,從邊界殺出一條血路,但其他四郡的官軍只要堅守幾天,就可以輕易拖到平叛的城衛軍追來,前後合圍。

到那時,義軍還是要完蛋!

除非,能夠找到一條路,可以跳出官軍的三面重圍,並在同時擺脫進擊的城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