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樣大規模的遷人入城,其中必然會混入反賊的探子和斥候。在放人入城的同時,守門的官軍一個個瞪大了眼睛,嚴加盤查,確定身份後才會放人。

第三個手段,就是火線提拔了一批武官。

早在平叛失敗的訊息傳回來後,隆山城內的官軍其實就已經陷入群龍無首的狀態。只是當時張啟升自覺城守當不久了,很快就會丟官甚至是獲罪,再加上不認為形勢會惡化到這種地步,便暫時擱置下來,準備等新城守上任後自行安排。但現在,賊人大軍就要兵臨城下了,再不問是肯定不行了。

短暫的考慮後,他把自己親衛隊的隊長王風和原本留守的副聯隊長莫倫推了出來。

有了這兩人統領,再加上另外幾名原本的大隊長,剩下的官軍迅速行動起來。鎮壓城內的騷亂,同時封閉四門,嚴查可疑的反賊和善友會的信徒。

官府從一開始就知道善友會的存在,只不過王匯方的偽裝不錯,又設法弄了個子爵的爵位,再加上善友會一直很老實,勸人向善的口號也很有迷惑性,所以並沒將其認定為邪/教。但現在,善友會高舉反旗,連帶著地位重要的臨縣都被一夜攻陷,隆山官府自然不能再容忍它,迅速發起了嚴厲的打擊。

只可惜,這記遲到的重拳落到了空處。

以這隆山府為根基,經營了十幾年的他們,早在臨縣發動前就已經全面收縮,轉移了主要產業。如今官府抄查的,只不過是一些無足輕重的外圍信徒。真正的主事者和核心力量,都已經潛伏在這隆山城內一角。只待外面發起攻城,就在合適的機會里應外合。

時間在難言的凝重中一點點過去。

就在隆山府開始全面行動的第三天早上,陳武的太平營和義勇營的一部,加快速度率先抵達了隆山城之下。

隆山城門被迫關閉,連帶幾百名準備遷入城內暫避兵災的附近大興村百姓都被留在了外面,全部落入義軍手中。

老實說,最適合舉事造反的時機不是現在,而是幾年後跟隨五斗米道一起。有那個龐然大物幫忙分擔火力,熟知大勢的陳武可以輕易營造一片局面。現在的話,帝國的形勢雖然日暮西山,但仍舊有著強大的軍事力量。強行造反舉事,很容易便宜了別人,落得一個為王先驅的背景。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憂慮,陳武才馬不停蹄的連下鹿山,緊接著轉戰這邊,就是為了比帝國的反應快一線。

現在,郡城那邊訊息雖然還沒傳來,但陳武能感覺到,隨著臨縣告破,武安的大軍已經隨時可能出動。所以,他才會不斷催促義軍加速。

不管是對官軍還是對義軍,現在都是分秒必爭的時候。

在善友會的接應下,足足蔓延出十里、一眼看不到邊際的流民大軍,稍晚半天后陸續趕來。由於不斷的死亡和進進出出,大致維持在八萬規模的流民緩緩移動起來,封住了隆山府的東、南兩面城牆。隨後,陳武立即分出人手,四散抓捕隆山附近的百姓,準備驅趕他們攻城填護城河。

由於臨縣流民的體力相對好一些,行軍速度比陳武的義軍要快。再一天後,善友會的四萬人也緊隨趕到,按照先前商議的,堵住了隆山府的北面城牆。

這是一個典型的圍三放一戰法。

以兩邊流民十多萬的總數,本可以輕輕鬆鬆將隆山合圍。只不過,得知沒有退路的情況下,隆山官軍的抵抗力度無疑會激烈很多。不管是太平義軍和善友會,到了現在的規模都已經不在意放跑些許幾個官軍或者百姓了,儘快拿下隆山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們才故意留出一個空缺,就是為了動搖官軍的意志。

這樣的小手段,官府自然不可能看不出來。

奈何,這是陽謀!

隆山府就算知道,對此也無可奈何。他們沒辦法阻止城內動搖的人心,只能竭盡全力加固城防,同時等待郡城的大軍。值得慶幸的是,隆山府的城牆比沂城、鹿山之流的小城高大很多,也有護城河。雖然沒法跟武安比,但他們的對手也不是精銳的軍隊,而是流民組成的反賊。

何況,除此之外,隆山府還有投石機和床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