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王殿下萬安!”

提前接到了陳武到來的訊息,試射場的武官和研發火炮的工匠們早已經在這裡列隊等候,向這位短短几年間飛速崛起的、帝國東南權勢滔天的異姓王執意。

由於陳武並非第一次來,先前也曾多次召見過工匠,跟他們溝通並詢問進度,因此這些人對他並不陌生。可就算這樣,再次見面,這些工匠們的眼中仍舊有著敬畏、好奇和崇拜。不僅僅是因為泰王的身份,更是因為對方在化學、物理上的造詣,以及言語間流露出對火炮的理解,那是遠超他們的境界。

一些迷信點的工匠,甚至懷疑這是生而知之,否則沒辦法解釋如此年輕卻能掌握他們這個歲數都不知道的東西。

聯絡起從太平義軍時代就傳的沸沸揚揚的魚腹帛書之類的傳聞,這個懷疑似乎不是沒有一點道理。

陳武有注意到一些工匠的異樣眼神,但並不以為然。適當的保持一些神秘,對他並沒有壞處。此刻,他並沒有急於追問火炮的問題,而是先詢問起了這些工匠最近的研究,以及生活上是否有遇到什麼難題。

這樣對工匠的重視,是乾元帝國曆任都不曾有的這也是工匠們願意為泰王效力的原因。

畢竟,來自另外一個世界的陳武,很清楚科技和人才的重要性。詩書文章固然對於教化有重要的幫助,但隨著時代發展,越往後,科技的重要性只會越強!

這些工匠們顯然還不清楚,自己的研究對於戰爭乃至一個民族的重要性。他們僅僅只是抱著樸素的態度,拿了陳武的餉,就為陳武辦事。感謝了陳武的隆恩後,工匠們帶著他和一眾軍官來到了試射場的東南。

這裡是一片荒地,前方五六百米都空無一物,只依稀可以看到大量的、不知道被什麼炸出來的圓坑,深淺不一。在荒地的最外面,一個用黃土夯實的土臺上,擺著大小不等的多臺圓形金屬長筒模樣的物事。

其中,小型的長度還不到一米,口徑約莫十公分左右,重約五六十斤,配有鐵爪、鐵絆,炮身的外面還用一道道的鐵箍加固。大型的就不同了,長度足足有三米多,重量怕是足有千斤,土臺下面凹下的痕跡就是最直接的證明。鑄造出來後,光是移動到這裡只怕就不知費了多大的力氣。

“這就是泰王殿下要咱們看的新式武器?”

有軍官瞪大了眼睛,來回在這大小不等的火炮上逡巡,似乎想從它們身上找出自己熟悉的東西。可不管怎麼看,他也沒找到任何類似床弩、拋石機之類的機括和拋髮結構。

“根本就是一個大鐵筒嘛!不對,這邊這還有青銅的!”

也有軍官好奇的喃喃自語,他無法想象就憑這樣的玩意,如何能殺傷敵人,甚至讓泰王殿下不惜勞頓親自帶隊來視察。

陳武能理解手下們的不解和輕視,事實上,見慣了穿越前火炮那驚天動地的威力,他對眼前這些粗糙簡陋笨重的玩意也同樣瞧不上眼。然而,它們的存在,對這方世界的意義卻是劃時代的。

究竟好不好用,實際打一炮就知道了。

這些工匠們既然敢邀請他前來,也做出了實物,必然是有一定成績的。

“從這小的炮開始吧。”

放任手下議論了一會,他看了看有些不安的工匠,笑著安慰他們幾句,示意開始試炮。

“這個小號的炮,泰王殿下命名神機炮。最初的時候,我們是想用鐵來鑄炮,但鐵炮鑄造起來難度更大,後來試炮的時候也更容易出事。是泰王殿下高瞻遠矚,示意我們可以用銅鑄炮。不過,銅炮也有銅炮的壞處,硬度不高,造的炮要更厚一些,而且銅也更難得……”

工匠一邊示意試射場計程車兵做前期準備,一邊給眾軍官介紹這種塊頭最小的炮。

關於銅炮和鐵炮哪個更好,自古以來就有爭論。在陳武穿越前的那個世界,一直要到近現代鍊鋼技術飛快進步的時候,銅炮才被徹底淘汰。但在那之前,銅炮和鐵炮幾乎一直是並存的,各有優劣。

如果是松江軍奪下旭川藩鐵礦前,毫無疑問,以松江軍對鐵礦的需求和領地內極少的產量,必然是全面用銅炮。但有了優質的鐵礦在,松江軍在火炮材質的選擇上就有了更多的餘地。眼前這兩蹲試製的成品神機炮,就是一銅一鐵質地的。

“諸位請看,這是火炮的炮彈和發射需要的藥包。”

在工匠的講解下,負責操縱計程車兵將裝了黑火藥的炮藥包放進炮口壓實,然後裝進了一個圓形的實心鐵球。這種最基本的炮彈製造起來毫無技術可言,考慮到實際需求,如果沒有甚至還可以用鉛彈乃至石彈來代替。

準備就緒,有士兵拿起了燒紅的鐵釺站到了炮尾,轉頭等待起了陳武的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