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六章 內戰的前兆(第1/2頁)
章節報錯
“說起來,以前聊天時,我那哥哥似乎的確跟我談過前朝密詔立儲之事,還曾暗中旁敲側擊詢問我的意思。只不過大家也知道,本王平素沒什麼大志,對這種事也不感興趣。再加上時間久遠,因此竟然第一時間沒想起來。”
乾元毅不緊不慢的話,讓殿中的群臣心情大起大落。誰都沒想到,開始之前本以為五皇子佔據絕對上風的,局面竟然幾度轉折變成了眼下情況。隨著乾元毅這番隱蔽的表態,大皇子手中這份聖旨的真實性急劇提升。
最起碼,沒有人敢公然否認了。
可這樣一來,繼位之爭就陷入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兩位皇子手中都有一份聖旨(口諭),而且也各有證據。在皇室內部的支持者,也基本打了平手。一邊有成國公乾太卓,而另外一邊則有三公主和態度相對不是太明朗、但也表達了傾向的福王!
“會不會兩份聖旨都是真的?只不過立下聖旨的時間不同,期間發生了什麼,導致先皇改變了態度?”
有朝臣試著提出這個解讀,看上去兩不得罪,但不出意外得到了兩大皇黨的一致駁斥
。立儲、繼位是何等大事,又不是請客吃飯,怎麼可能態度說變就變?拿了當兒戲嗎?
不過,這位朝臣試圖和稀泥的愚蠢行徑,雖然沒能成功,但卻兩大黨羽的攻訐和戰端重啟。雙方互相指責對方手中聖旨是假的,隨即情況發展到了攻訐兩位皇子自身,文成、武功、仁德……眼瞅著這種互相攻擊要演變成乾元皇室內部的醜聞,大怒的乾太卓不得不利用威望強行壓下了紛爭!
………
第一場太極殿議事,以雙方大肆爭吵半天而毫無結果告終。
大皇子黨羽對這個結果十分滿意,雖然沒能讓眾臣承認自己手中聖旨的合法性。但同樣也攪和了五皇子所謂的先皇口諭。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雙方的聖旨同時作廢。這樣一來,原本在立儲和傳位上佔優勢的五皇子黨。瞬間拉平到了跟大皇子派系同樣的地步。
接下來,雙方要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而這一次。雙方各憑實力!
五皇子派系雖然佔據了城衛軍和禁衛軍,但禁衛軍是不能出中州的,它的作用是保護乾元皇室。這意味著,真要是到了起兵的時候,只要戰場放在中州之外,五皇子手上能動用的實力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強。
相反,由於根基在外,得到了宋家傾力支援、從很早前就開始準備的大皇子。在兵事上比五皇子有優勢!
當然,眼下的情況,還沒發展到最後那一步。西南的五斗米道叛亂雖然平定了,但帝國情況依舊十分孱弱,東南的陳武更是隱隱有尾大不掉的勢頭。連年對外戰爭,讓帝國的財政嚴重赤字。這種情況下,若是出現兩位皇黨互相攻伐的情況,帝國會瞬間分裂成三塊,陷入無法收拾的局面。
朝中真正有眼光的重臣,都知道內戰的可怕。哪怕眼下情況似乎別無選擇。但仍舊在竭力奔走,以避免那一幕出現。
這一點,哪怕是兩位皇子各自的勢力內部。也是有共識的。
何況,在形勢無法挽回之前,他們還有很多要忙的。比如公佈先皇駕崩噩耗,舉國披素一週;將現在在安聖殿停靈的先皇棺槨下葬並告祭太廟;給先皇追封諡號和尊號;後宮嬪妃移居以及皇后和太后等一大堆問題。
按照帝國規制,安聖殿停靈到下葬有兩週時間。
在第一次太極殿議事沒有進展的情況下,這兩週的緩和,無疑成了兩大皇黨加緊活動的最佳時間。有散播謠言的、爭取輿論的、拉攏有民望的文壇大師幫忙造勢、收買仍舊在中立的官員……除了文的方面,兩位皇子也都不約而同的做了最壞的打算,利用這段最後的和平時間調兵遣將。
由於中州是五皇子的主場。這裡的調兵遣將主要指的就是他。
除了拱衛皇城的禁衛軍團外,城衛軍團已經在神不知鬼不覺間悄然出城。堵住了出中州的各大路口和要道,隨時可以嚴加盤查。取得了成國公乾太卓支援後。五皇子透過軍務大臣霍韜略,調動了平叛後駐紮在西川郡的鷹揚軍團,讓其東進到中州和清河郡交界。
一來是隨時可以繼續東進,兵鋒直指東北的燕雲郡;另外一邊,也是為了威嚇清河郡的清河軍團!
如果能夠說服、籠絡住清河軍團的軍團長,讓他效忠五皇子,那自然最好。若是不能,也能依靠鷹揚軍團十個師團的力量,彈壓住對方,讓清河軍團不敢有異動。
就表面來看,五皇子的準備已經十分周全。雖說因為老皇帝的蹊蹺死亡,外加大皇子突如其來的聖旨,導致朝堂上的局面沒能完全按照他預想的方向走。但依靠禁衛軍團、城衛軍團,仍舊保證了對中州的絕對控制
。
真要是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說不定只能亂來了。五斗米道叛軍餘孽這一兩年來始終沒有停止活動,若是恰好有那麼一支在告祭太廟的時候闖入中州……
雖說這樣做對形象和威望很不利,也容易招來詬病和指責,但只要沒有直接的證據,就奈何不了五皇子。而那些追隨大皇子的黨羽們,在自己那位哥哥遭遇不幸後,只要不是傻瓜,自然知道該投奔誰!
人一旦死了就什麼沒了,而歷史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
將整套計劃反覆思考後,五皇子乾明昊原本有些糟糕的心情好轉了不少。發了片刻呆後,他傳了一道命令下去,命人嚴密監視大皇子府的動靜,確保大皇子始終在府內沒有離開。與此同時,命令禁衛軍團和城衛軍團全面封鎖、切斷中州跟外面的聯絡,在先皇下葬、太廟告祭之前,不許任何人離開——尤其是往燕雲郡的方向!
只要大皇子出不了中州城,任他在燕雲郡那邊根基如何深厚。有多少外援,都掀不起任何風浪。
………
帝國第十四任皇帝乾元基駕崩的訊息,伴隨著邸報飛快傳遍了整個帝國。隨後朝東大陸各國擴散開來。
但凡在中州駐有使節的國家,不管是跟帝國交好的還是敵對的。都為這條突兀的訊息吃了一驚。而隨著噩耗一併傳來的訊息中,卻並沒有關於新皇的任何說明。聯絡到乾元帝國內部那已經近乎公開的兩黨爭鬥,很多人都從中感覺到了什麼。
一場狂瀾和風暴,就要在帝國內部爆發了。
不管是出於看好戲的目的,還是表面上的哀悼,除了西北的瓦刺外,東北的勒拿人、西域四國、西南的印加人、東南的阿曼,其駐在中州的使節都向乾元皇室轉達了哀悼之意。至於北面跟帝國關係還算不錯的巴倫支公國。南面帝國的忠實藩國青越國就更不用說了。作為在帝國內部隱然自成一派的松江,當然也不會沒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