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四章 平定(第1/3頁)
章節報錯
燕帝即位,改為天寶元年。
國號為“大燕”,乾元十三州,如今只剩下汝州、通州、平州和離州南四州未平。
以及稍微北面一點的禹州和靈州,其中這禹州和靈州,距離雒水很近,距離神州也不遠,是之前朝廷與諸侯之間的緩衝地帶。
平定了劍州也就是劍南道之後,燕廷板塊地域擴大到了新的高度。
劍州最南邊幾乎與離州接壤,西州內患已平定,無數羌族被遷徙到北涼草原生活,為神都輸送源源不斷的新戰馬,北面五州安穩,雒水沿岸遍佈渡口和水師大營。
即位之後,曹肅將剿滅南方眾多諸侯作為頭等大事來研究。
數日後,曹肅在神都祭天,時間進入天寶元年的開春階段。
各地忙於開春播種,曹肅將重心放在了冀州、光州兩州,準備從此二州派兵南下。
南方諸侯聯盟,盡起三十萬大軍,在禹州、江州、清羅江一帶重兵佈防。
戰爭疑雲密佈在南方上空,風雨欲來的感覺,充斥在南國大地。
四月,曹肅東西兩路大軍南下,其中東路軍以姜琪、王勐、王慶為帥,仲津為軍師,繞開靈州、直撲禹州的東部地區以及江州區域。
北路軍則是以蘇朝、馬超、石勇、洛玉樹、宮烏、繆弘濟等年輕將領為主,率十萬鐵騎,從冀州出發,直撲汝州、平州等地。
汝州北部,大荒城。
大荒城是汝州北重要交通要道,自古以來都是四戰之地。
汝州與神州之間,直線距離相隔並不遠,但神都與大荒城,還是有隔了有近千里路的。
燕廷新立,曹肅盡起三十萬大軍南下,其中東路軍二十萬,自光州向南,西路軍十萬,自冀州向南,兩軍皆是進入到了禹州境,繞開了山路崎區的靈州。
靈州多為宗門,雖然不服管教,但相對應的情況也比較複雜,東路軍只圍不攻,把守住重鎮後,就直撲江州而去。
而西路軍則是先以控制禹州為首要之事。
禹州本就在朝廷輻射之下,有許多宗門、城池心向朝廷,西路軍南下,幾乎沒有受到什麼像樣的抵抗,隨著蘇朝傳遞燕帝檄文,整個禹州在月餘不到的時間,就望風而降,全都被西路軍攻下。
再之後,便是南國眾多諸侯。
比如在大荒城內囤積了二十萬的諸侯聯軍,作為最重要的支點,用來抵抗燕廷大軍。
大荒城位於三山環水的絕佳之地,是橫斷南北交通的咽喉索要,二十萬諸侯聯軍,並非只死守大荒城,還有北面渡口,東西兩側的輔城,皆有鎮守,形成連片的守備之勢。
進入五月,大荒城上旌旗蔽日,帶甲將士日日操練。
沒過幾日,江湖宗門傳來訊息,說是北面神關處又有燕廷大軍異動。
此訊息一來,整個大荒城氣氛驟然緊張起來,城內糧價肉價價格飛漲,各路諸侯繃緊了神經,等待著燕廷大軍前來。
五月七日,大荒城。
關口城樓處,一名身著金色戰甲的青年將領遠眺北方,神情肅穆。
不多時,城樓下匆匆走來了一個體格強壯的中年將領,滿臉的絡腮鬍子,神色凝重:“新風,左宗主說是在北面崢山密林裡與燕廷探子交過手了,從燕廷探子口中得知,神關之處另有十萬大軍南下,此路大軍,恐怕是除了東路西路之外的另一路大軍。”
楚新風是大荒城守備第一將,他原先是乾元朝的將領,大宗子弟,後來被曹肅所敗,南下做了諸侯,而今又被眾多諸侯奉為聯軍主將,迎戰燕廷。
燕廷太強了,拿下了劍南道的燕廷,此刻展露出來了深厚的底蘊。
“後方沒有牽制,燕廷可直接呼叫的帶甲之士,恐怕超過百萬。”
楚新風是從神都來的人,他知道神都的底蘊,這個地方一旦恢復了平穩,僅一城之地,就抵得上一州之地,更何況曹肅還早就平定了北方,縱然西州和劍南道暫時無法為曹肅提供援助,但兩地解決了燕廷縱深問題,燕廷如今把守劍南要道,逼著南方諸侯在清羅江、汝州等地與朝廷決戰。
“太可怕了,這還只是剛開始動員,如果進行到後面,燕廷的兵力只會越來越多。”
楚新風憂心忡忡,他並不知道這就是滾雪球原理,隨著曹肅後方穩固,曹肅能夠調動的大軍數量是南方諸侯所不能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