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很多時候個人的利益大於家族的利益,而家族的利益,又是大於國家的利益的。

很多人都是這樣做的,只是沒有人願意承認罷了。

這也是為何,在每次王朝變更之時,會有那麼多漢家兒郎幫著異族,消滅中原朝廷的原因之一。

當然,像是尤家召開家族會議,商討加入平山墩體系,這件事情算是個例外。

因為楚行雖然對待崇禎已經升起了不臣之心,但是畢竟他現在依然是大明的臣子,朝廷也沒有公開指責楚行的行為,尤家加入平山墩體系,表面上看起來,也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

大不了公開宣稱,楚行幫助尤世祿鎮守寧夏後衛就是了。

其次,楚行自己本身也是漢人,而且內心是完全的保守派,雖然表面上喊著各民族平等,但是實際上,是真心實意終於華夏文明的。

所以哪怕是尤家跟楚行走上了對抗朝廷的道路,也不會留下什麼千古罵名,大家不至於有太大的心理負擔。

其實,不僅僅是尤家,在楚行擴軍,席捲陝西之時,各世家都在積極的應對之中。

軍中子弟,便直接丟擲去,哪怕是從小卒做起,也要入伍參軍,跟著平山墩四處征戰,訓練士卒。

而讀書的兒郎們,就直接派到楚行治下,去學習如何處理政務。

如今楚行手下人才稀缺,但凡是有些本領的,很容易便能在文官團隊之中脫穎而出。至於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世家也有他的打算。

那就是直接派到學堂去讀書,在他們看來,各種知識,知識一種敲門磚。

至於具體學習什麼,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如何開啟晉升之門。

這些狡猾的世家,很多都經歷了一二百年,幾代人的傳承,他們早就掌握了家族繁盛的秘密。

當他們發現,他們沒法跟強權鬥爭的時候,他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順從,加入到強權之中。

家族之事有了結果,尤世祿立刻將族中子弟一個個叫來,分別囑咐,「既然我們尤家效忠於平山墩,爾等便立刻動身,安排你們做什麼,你們便立刻做什麼,不許有絲毫猶豫。」

聽到這話,族中子弟一個個立刻興奮起來。

「哈哈,終於可以打痛快仗了,這幾年在朝廷手底下,真的是過得生不如死的日子,要錢沒錢,要糧沒糧,也不知道崇禎爺是怎麼想的,整天淨琢磨怎麼差餓兵打仗。」

「對啊,聽說平山墩富得很,有數不清的戰馬,若是有幸做了騎軍,縱橫在華夏大地之上,亦或是北擊大漠,何其暢快啊。」

至於尤家的一些長輩,則忽然想到了另外一種可能,略帶猶豫的說道:「你們說,咱們尤家在西北這上百年來,也積攢了不少的人脈和聲望,是否可以學習一下楚行,為人家做事,終究不如自己做事,得到的好處多。」

尤翟文立刻瞠目結舌,「您是嫌棄咱們尤家滅亡的慢嗎?即便是咱們尤家在西北小有聲望,跟其他世家比起來,又有多大的優勢呢?而且,楚參將之所以有今日,是因為其錢糧和人口無數,咱們尤家拿什麼跟人家競爭呢?」

尤家的長輩聞言,一臉的不解道:「為何他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積攢這麼多的人口和財富呢?」

尤翟文說道:「這事情說起來太複雜,小輩一時間也解釋不清楚,只知道平山墩治下,有許多作坊,這些作坊可以用日進千金來形容,而且這些作坊幾乎都是從楊鶴執政西北時,便已經開始營業了。」

「此外,平山墩還有大量開墾出來的土地,以及高產作物。」

尤家長輩明白了,人家是蓄謀已久,而且楚行是真的有才華,

自家比不過,便不再多言語了。

就如尤翟文所言,雖然西北的世家都很眼紅楚行今日的局面,但是大家也都清楚,這東西眼饞沒用。

因為現在時局不一樣了,想要做成人家的事情,也沒有希望了。

如今時局崩壞的過於嚴重了,大家哪怕有野心,也要考慮下安全問題。

太多的流民無家可歸,無飯可吃,他們就像是蝗蟲一樣,在土地上游蕩。而目前有辦法,讓這些流民吃一口飽飯的,就只剩下楚行。

其他人沒有這個財力,也沒有這個組織能力。

所以漸漸的,很多有識之士,形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隻有楚行,可以救陝西。

當然,大明養士二百多年,也不都是「亂臣賊子」,也有願意為大明拋頭顱,灑熱血的熱血文士。

其中倒黴的崔源之就是個特別明顯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