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治下之民(第1/2頁)
章節報錯
楚行名義上的駐地是平山墩,但是實際上所控制的區域非常廣泛,以平山墩為核心,向南輻射整個安塞縣,以及周圍十幾家千戶所全都仰平山墩鼻息,向北可以輻射至紅鹽池以北。
在這片控制區域裡,有經過改造的肥沃的耕地,尤其是紅鹽池一帶,在經過田見秀,領著數千青壯大幹數月之後,已經修整了四條河道,來年可以耕種的田地更多了。
此外,還有一望無際,廣闊的草原。
如今在這片草原上,有大量的漢人和蒙古人在放牧,如今看來,一點不像是土默特部滅亡,反而更像是西遷。
因為他們照常過著放牧的生活,只是如今的放牧的區域更加固定,而且家中也有了土地,大家除了放牧之外,還要耕種,算是過上了半耕半牧的生活。
很多暗中吸納來的流民,在無法安置的情況下,便被楚行派到了紅鹽池,這邊兒耕種生產。
此外家中的小子,也都可以去讀書識字。
這是楚行規定的新規,平山墩無論老幼,只要年齡超過十歲,必須入平山墩讀書,十六歲之後,方可進入各行各業做事。
教育乃是百年大業,容不得一丁點疏忽。
很多破產的秀才公,在經過李巖短暫的培訓之後,走上了工作崗位,承擔起教書育人的職責。
當然,漢族沒有什麼問題,讓土默特部族非常難受的一點就是大家必須說漢話。
但是土默特部,與大明的聯絡素來密切,很多人本身就會說漢話,如今要求他們說漢話,只是改變習慣而已,反而不是什麼難事。
而在楚行宣佈蒙漢一家親,又親自殺了拓也不花之後,平沙墩各部之間的關係密切了許多,再也不用跟之前一般互相防範。
同時,楚行命漢人開始大規模製作皮革,如今土默特部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了,但若是想要保證平山墩的興盛,那貿易就不能斷絕。
只是想要讓商人來西北貿易,就必須有那麼的出手的產品。
牲畜、戰馬、皮革這些是最基本的。
至於其他的產業,楚行也開始積極佈局,必須保證秦地的貿易的興隆,才能維持起碼安塞縣的穩定。
當然,不僅僅是內部的造血功能的建立,同時楚行開始大肆建設對外情報網路,畢竟有現成的情報人員,楚行直接將那些臣服的錦衣衛吸納進來,同樣是錦衣衛,對上可以對接大明,對下可以服務楚行。
只是如今安塞縣的情報,崇禎皇帝看到的,只是楚行想讓他看到的了。
其中有一條情報最讓楚行注意,林丹汗在丟失了糧草之後,發了瘋的進攻大明朝,以不計代價的,不計損失的模式跟馬世龍硬拼了一場。
而準備不足的馬世龍被打的丟盔棄甲,最後逃回了長城內。
無奈之下,崇禎只能答應林丹汗的求和文書,並賞賜金銀,這對於本來就情況不妙的財政,又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但是即便是有了朝廷的金銀,林丹汗的日子也不好過。
林丹汗還放出話來,別讓他知道,誰偷了板升城的糧草,一旦讓他知道了,他拼了大軍損失殆盡,也要將其挫骨揚灰。
所以楚行覺得,自己還是找個機會,弄死這個日薄西山的傢伙吧。
上一次藉著朝廷與林丹汗大戰的功夫,從側翼偷襲了林丹汗一波,楚行發覺林丹汗的戰鬥力下滑的很厲害,應該長久不了了。
在西北的大事上,三邊總督楊鶴,已經開始大肆收攏各方造反勢力,如高迎祥、王嘉胤之流,都被安置了土地,要求他們借鑑平山墩模式,拿著朝廷給的銀子,休養生息,不要鬧了。
此外,還有就是一些在歷史上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