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

老者嘆息一聲,喃喃說道:“究竟如何,只有他知,旁人怎猜得到?”

“這……”

少年不明所以,只能問道:“那我們接下來……?”

“暫且住下,繼續觀望吧。”

老者搖了搖頭,望向府衙:“想來很快就會有所動作了。”

……

錦霞湖,梁山泊,聚義廳中。

蘇問不緊不慢的飲著酒,手中還翻著一卷道書。

法令,從來沒有最好的說法。

再好的法令,也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

若不合適,強令推行,那立意再好的法令,也會造下惡果,反害百姓。

所以,法令沒有明確的好壞,只有合適與不合適,應該與不應該。

比如說那部爭議頗多,不知是否為商鞅所著的商君書,內中便有馭民之法。

治國之道,首在弱民,民弱則國強,民強則國弱。

這一條你說他是好是壞呢?

說他好,卻是愚民弱民之法,將民視為柴薪消耗。

說他壞,又確實統一了思想,穩固了統治,增強了國力。

所以,法無明確的好壞界限,只看你從什麼角度,什麼立場看待,再論合不合適,有沒有效。

但……

這是人法!

人治之法,便是如此。

因為人心有私,再好的法令,受到私心影響,也會面目全非,不得不妥協退讓,因地制宜。

如這土歸國有之法。

此法好不好?

肯定好,能夠有效的遏止,乃至杜絕土地兼併。

但這麼好的法令,為何歷朝歷代都不見使用呢?

因為人心!

人心有私,權力財富等資本在手之後,誰不想多吃多佔,做強做大?

公平?

越是高位者,越不想要公平,因為公平有損於他們的利益。

而最終決定國策的,又恰好是這些高位者,廟堂之上的王侯公卿,鄉里之中的豪強官紳,他們不同意不接受,這樣的法令怎麼推行?

所以,人法人治的情況下,這種法令是沒有辦法推行的。

哪怕以皇者之權強推令行,最終也會變得面目全非,甚至鬧得天下沸反。

這便是人法人治,必須因地制宜,妥協退讓。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