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臺階(第1/3頁)
章節報錯
將進酒,杯莫停!
一字未改,一字不差。
為何不改,為何不差?
因為蘇問懶得改,也不想改。
這首詩中包含大量的人文典故。
如“岑夫子,丹丘生”這一句,說得便是詩人的兩位好友,也是當時勸酒共飲的物件,於情於理,這個應當修改替換成現場中人才是,不然難免讓人感覺莫名其妙。
還有其後的陳王宴平樂,說的是陳留王曹植的故事,可這個世界連東西兩漢,曹魏三國都沒有,哪裡來的什麼陳留王,這般典故在詩中,不是更讓人莫名其妙?
所以,應當修改。
但蘇問就是不改,也有理由不改。
理由有二。
一是要改的地方太多,最後面目全非,反而不美。
二是他身為作者,擁有最終解釋權。
他想怎麼解就怎麼解。
他想怎麼說就這麼說。
岑夫子,丹丘生?
他說是個人,那就是個人,他說是概稱,那就是概稱。
其後的典故也是一般。
當然,這些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
文華盛會,以文取勝!
詩書大試,八雅為題,合不合當前情景,當前意境無所謂,重要的是合題。
只要在命題範圍內,你做什麼都可以,不然,眾人怎麼預先做好準備?
真以為天下名篇說來就來,說有就有啊?
應題即可,其他無妨。
應題之後,便是成績。
以文取勝,不用多說。
“文華紫氣!”
“千古……絕篇!”
“這……!
!”
望著文華鏡中,紫氣凝成的千古絕篇四字,殿上殿下,場內場外,皆盡失聲。
這般結果……
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尤其是對殿上的一眾先天大修而言。
寧州先天,不同其他,皆是文武同修之士,李千秋這位學海劍君,更是當世大儒,文道棟樑,鑑賞之能可想而知,早在眾人狂歌之時,他就料到了這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