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這以往必鬧得一片譁然的收尾鉤子,如今卻未激起任何反應波瀾。

臺下眾人,靜寂一片,呆了好一會兒才反應過來。

“什麼下回?”

“又來這一套!”

“他孃的,每次都這樣!”

“今天不說完,你想還有下回?”

“看看大爺我手上這塊東西,你再說一遍,什麼分解?”

反應過來的眾人立時群情激湧,看那樣子蘇問若是敢下臺,他們就敢鬧場拆桌子。

聽書最恨下回解。

雖然說書下鉤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你也不能在這麼關鍵的地方下啊。

眾人義憤填膺。

蘇問也是無奈。

他何嘗不知道這會引起眾怒,但時間到了他有什麼辦法。

沒錯,時間到了。

寫書,說書,雖只有一字之差,但卻是切實的兩回事。

這一場蘇問登臺,總共說了幾段劇情?

武大出場,武松歸家。

金蓮心動,二郎罵嫂。

兄弟離縣,夫妻不和。

西門偶遇,王婆定計。

針線引情,兩人偷歡。

鄆哥報信,武大捉姦。

西門逞兇,大郎重傷。

三人同謀,金蓮鴆夫。

……

共八大段,十六小段。

哪怕寫書,這也是一段不小的篇幅。

說書就更不用說了,同樣一篇文章,同樣一個故事,說出來的永遠比寫出來的長。

因為說書不止是說,還有點,還有評,還有解,只會照搬原文的說書人根本算不上一個稱職的說書人。

除去原本書文的搬運,還得附上點評講解,不僅要讓那些看過原文,看懂原文的觀眾聽懂,還要讓那些沒看過原文,沒看懂原文的觀眾,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這才是一個稱職合格的說書人。

所以,同樣一片文章,同樣一個故事,說出來的永遠比寫出來的長。

今天蘇問佔的雖然是大場,但大場也只有一個時辰。

蘇問在這一個時辰裡說了整整十六段劇情,已經是誠意十足,乾貨滿滿了。

要知道,說書也是分流派的。

有的流派以“說”為主,主要講故事,推劇情,很少扯書外的事,對書文的點評也簡單巧妙,通俗易懂。

有的流派以“評”為主,雖然也講故事,但劇情推進較慢,喜歡在書文各處找細節,做點評,再引申各種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