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軍,此時此刻,恰似彼時彼刻的羅老師,看著陸飛在他面前擺出一個陶瓷馬克杯、保溫杯、紅酒高腳杯,漸漸地意會。

這特麼不就是低中高三個檔次嗎?

“陸總,明明是小杯、中杯、大杯,為什麼要改叫中杯、大杯、超大杯?”

“喝過星巴克吧?”

陸飛看到他點了下頭,“在消費星巴克,僅僅3塊,就可以從中杯升級成大杯,很容易讓人覺得划算,佔便宜。”???..coM

說話間,他毫無保留地點出代表各大杯的產品特點,切割產品的刀法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np3,無疑是襯托更加平衡、效能更全的大杯,存在明顯的短板,所以走價格優勢,靠銷量盈利。

&np3要好,卻也不能喧賓奪主,搶走大杯的風頭。

大杯才是強勢發力的水桶機,各方面相當出色,無短板,有亮點,甚至有價效比機皇的潛質,推動品牌塑造,穩固中端,衝擊高階。

但單靠“大杯”、“中杯”還不夠,否則就成小米,永遠脫不了中低端價效比的帽子,一輩子吃不到高階的品牌溢價,對華為羨慕嫉妒恨。

而超大杯,就為這個而生。

不是堆砌硬體,而是展示自個的實力,把價格的天花板上探得更高,再反襯一把大杯的價效比,中杯的廉價。

“總之定位,決定價位,大杯賺錢,中杯賺量,超大杯賺價值。”

“還能這麼賣?”

孫紅軍瞬間醍醐灌頂,“陸總,我們是在效能架構上做加減乘除?”

“不光是效能,還有功能,這一塊相當於附加值。”

陸飛給“超大杯”劃傷一個基本的紅線。

音質上,頂配用飛利浦音質解碼晶片,要追趕索尼、飛利浦……

功能上,錄音、移動隨身碟、多語制、復讀等,從“音質為王”,說到“彩屏為王”。

孫紅軍張大嘴巴,跟隨至聖先師·陸老爺的思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mp3後續系列產品的靈感,接二連三地從大腦裡冒出。

&np3?

他急不可耐地問道:“陸總,彩屏時代之後,我們該怎麼做?”

“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優,人優我轉,我在中關村發現一款叫mp4的影片音像播放器,愛可視製造出來的,大有前途。”

陸飛拿起保溫杯擰開蓋子,喝了口水,“我們自己絕不能把邏輯單純地圈定在只賣音樂播放器上,那等於自己給自己套金箍,不是嗎?”

“陸總高見!”

孫紅軍眼睛閃爍精光,連連答應。

“不管中杯、大杯、超大杯,採購NADA快閃記憶體一定要東芝MLC、三星SLC混搭。”

陸飛提醒了一句,像三星這種既當裁判,又下場當球員,對沒有核心技術的廠商,完全是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華為、HTC都吃過三星的虧。

旗艦手機採購三星的螢幕,恰恰在銷量與日俱增的時候,三星防止打擊到自己品牌,總會在供應上故意卡殼,導致產能上不去。

孫紅軍欣然同意,這是商業常識,國際廠商在關鍵零部件的選擇上,?般都會有?供和?供,甚?還會有三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