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3 我只要北電網路(4k)(第1/5頁)
章節報錯
在西八區的舊金山,現在是2月13日。
在東八區的燕京,已經是2月14日。
晚風吹入書房,陸飛跟高媛媛、曾麗通了電話,煲了會兒電話粥,算是過了情人節。
隨後,切換回工作模式。
郭興和施密特此時已經在加拿大就位。
“陸總,關於‘先進封裝’,梁博士、胡教授他們團隊已經研究過臺積電的CoWoS方案。”
郭興一五一十地彙報。
臺積電把裝載裸片的晶圓叫做矽中介層。
以往裸片間連線靠的是傳統引線鍵合,但改成在矽中介層上,用微凸塊、重新佈線等技術,就能大大提高互聯密度跟資料傳輸頻寬。
“為什麼臺積電沒有把方案執行下去?”
陸飛拿勺子攪拌著咖啡。
“一是提出這個方案的蔣尚義退休了,人走政息,也就擱置了,二是理論上雖然‘先進封裝’提高了封測環節的附加值,但跟傳統封裝一比,成本的差距就大得離譜。”
“CoWoS方案的成本要多少?”
“9美分/平方毫米。”
“這麼高?!”
“可不是嘛,一般的封測廠都是每平分毫米1到2美分,國內的甚至只要兩三塊。”
“為什麼會這麼高?哪個環節的問題?”
“主要在矽中介層,說白了就是一片矽晶圓,要在中間佈線做連線,成本自然就上去了。”
“如果給CoWoS做‘減法’,把矽中介層換成其他材料,犧牲連線的密度,能不能把成本壓下來?”陸飛眼珠骨碌一轉。
“技術方面得問胡教授、梁博士。”
郭興好奇道:“不過陸總,我們有必要搞‘先進封裝’嘛?封裝廠利潤薄,賺不了幾個錢,完全靠的是薄利多銷。”
“有必要,非常有必要!”
陸飛語氣堅決。
就像智慧機,移動裝置都有大小的限制。
大部分空間要留給電池,對晶片的要求就不單單是效能,還要儘可能做小,留出足夠的空間,也就要不斷突破工藝,縮小製程。
但因為摩爾定律,製程升級越來越沒有價效比,14nm到28nm工藝就基本夠用了。
&n以下的,也就GPU、CPU、Soc幾大類晶片,像汽車、MCU、物聯網、消費電子這些晶片大多數都採用28nm。
畢竟,成熟工藝的價效比更高。
“陸總,我明白您的意思了。”
郭興隱約猜出用意,“您想透過‘先進封裝’,比如把記憶體晶片直接堆疊在Soc上,就能減少晶片面積,哪怕不用升級製程,照樣能得到效能和成本優勢。”
“這就是不升級製程,也是卡我們Duv光刻機,甚至Euv光刻機的時候情況下,縮小晶片面積達的最優解。”
“陸總,您要這麼想,保管就連梁博士、胡教授都沒意見,一定支援搞先進封裝。”
“先進製程跟先進封裝,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陸飛聊了會兒復芯接下來的工作安排,緊接著就到了北電網路的收購。
“關於收購,我們還做了兩套失敗的備胎方案,但我覺得完全沒這個必要。”
郭興興奮說這次拍賣他們佔據先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