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眼瞼是下垂,下眼瞼也是下垂,但前者可以無視,後者就要麻煩許多了。

“腫物生長速度很快,造成的症狀也比上眼瞼嚴重得多。”希爾斯解釋道,“病人出現了慢性結膜炎的症狀,分泌物增多,今年還出現了結膜異常增厚充血。因為淚點不能與眼球緊貼,病人還有溢淚、眼乾,極其痛苦。”【3】

本來視物就已經受到了上眼瞼下垂的影響,現在下眼瞼也出事了,忍無可忍之下病人去了市立總醫院。

“湊巧的是,當時病人就是由我接待的。”希爾斯笑著說道,“但考慮到市立總醫院的手術,只要病人沒有爵位就需要進入劇場公開展示,他就斷然拒絕了手術。

一週後,他轉診去了格雷茲醫院。

科裡戈醫生給他做了詳細的檢查,然後擬定了一套符合他的方案:眼瞼腫瘤剝離切除+上眼瞼提拉+下眼瞼縮短術。”

對於19世紀的整形外科醫生來說,手術確實足夠複雜,科裡戈能完成就已經很不錯了。

卡維不是整形醫生,但在急診外科倒是經常看到眼瞼外翻的病人。他們往往是燒傷或者化學傷後造成的疤痕性攣縮,手術方式一般就是在控制住燒傷後做植皮,把攣縮的那部分面板撐開。

上眼瞼下垂合併下眼瞼外翻,他倒是第一次見,也很在意手術的處理方法。

只可惜科裡戈的手術受限於19世紀的思維,能做的就是簡單的加減法。下垂就做提拉,外翻就做縮短。從外行角度來看已經很不錯了,但和經過現代外科幾十年錘鍊後的卡維所能想到的方法依然有相當大的差距。

“科裡戈教授首先做的就是切除病灶。”

希爾斯拿出了手術中的畫稿:“下眼瞼的腫物對病人影響最大,在切開眼瞼面板後分離軟組織,很快就發現了腫物。教授快速做了剝離,結紮血管,然後取出腫物。經過病理分析,發現是一個纖維瘤。”【4】

眼瞼內的腫物切除並不難,也就比皮下腫物切除的操作更精細些,難的是切完之後的處理。

沒了腫物的牽拉,下眼瞼看似能暫時恢復正常,但那只是一種表象,就和當初伊格納茨做完唇裂修復術時一樣。

科裡戈有豐富的眼部整容經驗,很清楚長時間的下眼瞼腫脹已經造成了病人下眼瞼鬆弛。等切割傷口癒合後,這條疤痕也會繼續起到向下牽拉的作用。鬆弛+牽拉,病人下眼瞼外翻肯定會“復發”。

“教授為了預防眼瞼鬆弛,在腫物切除後又給病人做了眼瞼縮短術。”【5】

希爾斯知道這裡是關鍵點,某位喜歡挑刺的傢伙肯定不會放過這個瑕疵,所以自己率先挑明道:“因為下眼瞼有兩處傷口,所以術後水腫比較嚴重。但手術中的縫合沒有出現紕漏,術後第五天,水腫就開始慢慢消退,傷口恢復得很好。”

相比起來,上眼瞼的提拉術要簡單些。

說是提拉,其實就是去掉一小塊面板,然後再做縫合。【6】

這是一種無視病因,直接從根本上解決症狀的做法,也就是所說的治標不治本。但就算到了現代,對於先天性的上眼瞼下垂也只能做類似的矯正手術。

當然,“標”與“本”並不是完全二元對立的兩個東西。

比起19世紀的,現代對先天性上眼瞼下垂已經有了更好的認識。一般認為,先天性上眼瞼下垂是因為提上瞼肌發育異常,造成肌肉纖維化和脂肪浸潤。【7】

現代醫學依然無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治本,但卻能在治標的基礎上向“本”不斷靠近。

科裡戈教授的簡單切皮縫合並沒有作用到發育異常的提上瞼肌,術後會有復發或者上眼瞼外翻的可能。現代的提上瞼肌縮短術則不會這樣,在電凝和新型絲線的幫助下,可以做到根治。

單是一個眼睛就切了三刀,手術本身的操作難度不高,但想要達到預期的效果卻很不容易。

“術後病人的傷口確實長得不太好,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希爾斯承認這一點,但在他和其他同僚看來,這都是很難避免的。如果只是因為這個原因而否認一臺手術的優點就顯得很刻薄:“這種複雜眼部手術也算為奧地利整形外科開創了先河。”

說完,他收拾了手裡的報告內容,看了眼主持人:“我的彙報完了。”

“好,確實是一臺優秀的眼部手術,在我印象裡好像還沒有人將兩處畸形放在同臺進行處理。”主持人也肯定了手術的優點,“接下去是提問環節......”

從伊格納茨的碎石術開始,提問明顯增多,希爾斯的這臺手術也收到了不少好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