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充滿了各種風險,臺下都是外科醫生非常清楚這一點。

霍奇這次要說的是他上個月做完的一臺顱骨切除術:“病人35歲,上個月的11日被精神病院送來我們醫院就診。他的體溫非常高,有嚴重的頭痛,胡言亂語。經檢查後發現他的頭皮紅腫,大概有我半個拳頭那麼大。

頭皮的腫脹非常嚴重,我做了輕輕的按壓發現有明顯的波動感。我當時就懷疑是皮下膿腫,就在診療室裡直接做了簡單的頭皮切開,排出大量黃綠色粘稠的膿液和一些碎骨渣。

其實顱骨已經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中間已經產生了竇道,我能清楚地看到他的腦子。最後我給出的診斷是化膿性顱骨炎,這是個很明確的診斷。”【5】

從症狀到最後的診斷,中間沒有太大的邏輯問題。

只是因為時代所限,他沒有說清顱骨炎症的原因,也沒有解釋是因為炎症已經穿透顱骨所以才造成了病人的精神失常,而是隻談了接下去的手術過程:

“病人躁狂不安,並且對手術有非常嚴重的排斥反應。我們不得不把他綁在手術檯上,選用普通的乙醚麻醉,然後才把他剃成禿頭。如果是普通病人,就應該先剃頭然後手術,乙醚麻醉太不穩定了。”

手術其實並不難。

去掉那些可有可無的頭皮,留下一些能用的,然後翻開感染灶。在注意止血的前提下,先使用顱骨鋸把一大片顱骨切掉,然後再用鑷子移除不需要的碎骨。【6】

不過當時的顱骨手術總會伴隨一個普通人都能想到的問題,容易誤傷顱骨下方的硬腦膜,進而傷到腦子。

“病人於術後半小時甦醒。”霍奇醫生說道,“我很清楚病灶已經去除乾淨,手術相當成功。”

雖然手術的難度一般,但臺下還是響起了些掌聲。

對於這種預熱手術,術後詢問環節往往會被略過,因為彙報本身就是走個過場,沒有詢問的必要。

但這次卻有個出乎意料的聲音跳了出來:“請問霍奇醫生,病人現在是被送回了精神病院麼?”

剛要下臺的霍奇尷尬地停下了腳步看著提問的年輕人,硬著頭皮回答道:“並沒有。”

“嗯?難道病人的精神失常好轉了?”

一問一答後,話題馬上變得有意思了起來。

精神失常難以治療,病人的行為會變得極其古怪,所以一度被人誤解為是遭到了撒旦的蠱惑才變成了這樣。如果只是切掉顱骨就能治癒精神失常,那絕對是個值得高興的大發現。

“沒有......沒有好轉。”

年輕人不依不饒:“那為什麼不送精神病院呢?”

“......”

霍奇長嘆了口氣,看著臺下一雙雙望向自己的眼睛,不得不說出真相:“因為病人第二天就死了。”

“原來如此。”

年輕人點點頭沒再說話,把這位在臨床工作了十多年的外科晾在了臺上。霍奇受不了這種質疑,總想要辯解些什麼:“病人活了一整天,這不能算手術失敗吧。”

按照當時的普遍觀點,術後只要病人甦醒,責任就不該由醫生來承擔。其實就算真的手術失敗了,醫生也不用承擔什麼責任,因為失敗本來就很常見。

然而這樣一臺沒什麼難度的單純去顱骨手術,病人又死了,按照入選規定是不該出現在這裡的。

霍奇看著默不作聲的同僚們,忍不住惱羞成怒,而他傾瀉怒火的物件就是剛才提問的年輕人:“你誰啊?哪個醫院的?叫什麼名字?”

“卡維,卡維·海因斯,市立總醫院的一名普通外科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