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葉松來說,徐然固然是一個資金充足的“金主”,但是若是徐然光有錢,一點能力與遠見都沒有,那他也不會選擇與徐然合作。

這裡之所以說合作而不是效力,是因為葉松是持有泰麥唱片的部分股權的,儘管葉松持有的股權會因為徐然持續加大資金投入而不斷稀釋。

有部分人可能不是太明白,為什麼葉松在到處為公司的未來而到處奔波,最後得到的結果卻是自己的股權不斷在稀釋之後,仍願意為徐然效力。

簡單點解釋一下,股權稀釋並不意味著是一件壞事,這事還要看股權持有者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對於志在掌控公司的領導者來說,如果股權的稀釋導致他對公司的掌控力下降,那就是一件“壞事”。

當然這裡的“壞事”並不是指股權稀釋,真的就是百害無一利的事情。

一般情況下,股權的稀釋通常是由新的資金注入公司導致的,這也就意味著公司的總估值會因此上升。

所以,儘管股東持有的股權比例在下降,但若是前後的股權都兌換成等量貨幣,仍是後者股權兌換的貨幣多。

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股東持有的資產其實是在增加的。

更不用說,這筆新的資金在注入公司之後,又會給公司帶來怎麼樣的發展,而這樣的發展又會為公司增加多少市值。

所以,對於大部分無意掌控公司的股東來說,如果是因為新的資金注入公司而導致他們手裡的股權稀釋,那他們都是喜聞樂見的。

也因此,葉松此時為泰麥唱片到處奔波,不僅是在為徐然賣命,也在為他自己的未來打拼。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葉松覺得徐然能夠成事,投靠徐然能夠給他帶來鉅額回報。

若是徐然是那種只負責投錢,然後一點事情都不管,又什麼都不懂,還沒有自知之明的甩手掌櫃,葉松也不會選擇搭乘徐然這艘小船的。

一點事情都不管還不是什麼大問題,葉松自認為自己在經受一次打擊之後,以及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也有能力撐起一家公司。

雖然說現在的葉松也不是太清楚只憑自己的能力可以走多遠,但起碼他相信他不會把這一切搞砸。

泰麥唱片就算不能在他的領導下發家致富,但起碼泰麥唱片在他的帶領下混個溫飽還是不成問題的,別的不說,這點自信他還是有的。

而相比領導者什麼事都不管,更為致命的是領導者什麼都不懂還沒有自知之明。

前者還有挽救的可能,後者對於一個團體來說,真的就是滅頂之災。

強如孔明,在最有可能那次北伐之中,不也被扶不起的阿斗坑得差點氣死嗎?

像劉禪這樣的君主,儘管一直在放權,一直在相信孔明,但只要在關鍵時刻,坑上諸葛亮那麼一次,那最後的結果不也是前功盡棄。

而徐然雖然大部分時候也是在當甩手掌櫃,但他也不是真的放任泰麥唱片自生自滅過。

他也一直都會留意著泰麥唱片的近況,只不過很多小事他都不會親自插手罷了。

他只要抓住財政開支,並且持續給葉松安排工作任務,那泰麥公司的發展就不會出現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