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那又如何(第2/2頁)
章節報錯
導演沒有為了戲劇而戲劇,而是簡單的把生活最真實的一面展現出來。捨棄那些引導觀眾的電影技法,如此溫情如生活一樣,平淡,體面,認真。
但許鞍華的細節是自己出道以來最自然流暢的,沒有之一!
“我更喜歡咱們的英文名。”蘇澤認真道:“A&nple Lfe”
看著面前的許鞍華,蘇澤很感嘆人不可貌相,看似平和淡然的一個女導演,作品卻比忻鈺坤都犀利尖銳。
《女人,四十》講述的一箇中產階級家庭照顧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年親戚的故事。
《阿姨的後現代生活》以六十多歲的中下階層單身女性為中心,從事卑微的工作來擺脫貧困,資本主義文化的個人主義使人們與社會傳統和彼此逐漸疏遠。
桃姐更不用說,矛頭直指養老問題,這個全世界都無奈的大難題。
但許鞍華鏡頭裡的角色從不明確地表達感情,他們太沉穩、太安靜了。導演希望觀眾從間接的行為線索來揣測人物複雜的情感狀態。
最讓蘇澤觸動的是一幕:中秋節電視臺來拜訪養老院的歌手在沒人看到的時候表現得十分不屑,拍完照片之後,月餅還要被收回去供下一個養老院使用。
表現社會關懷的虛偽與對老人的冷漠。還有到處給桃姐尋找養老院的場景:養老院一切服務都被列出,明碼標價,就好像它們只是選單上的菜一樣,而不會真的去了解老人真實的想法和想要的東西。
換成其他導演肯定會設計各種戲劇衝突表現這些,甚至恨不得站在桌上大聲疾呼:喂喂喂,大家看見了嗎?
但許鞍華沒有,只是展示普通人如何適應現代生活,同時仍然保持日常生活的軌跡。
她的敘事風格是如此樸實無華,以至於可能會被人忽略,然而透過一系列的細節,成功創造一部感動人心的作品。
大巧不工!
桃姐殺青讓蘇澤意猶未盡,這是第二部純意義上的港片,第一部是踏血尋梅。
不得不說本土港片有種獨特魅力,無論題材如何,都能如手術刀般犀利剖析社會一個痛點,一針見血鎖定港島最敏感的神經。
不管是翁子光,還是許鞍華,功利心都不強,所有鏡頭和劇情只為作品服務,而不是票房甚至觀眾。
這點讓蘇澤很敬佩!
這也是內地票房為王的環境很缺少的品質,電影畢竟是藝術品,是能承載情感的作品,一味迎合觀眾必然會失去自己的性格,總是討好別人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一道難以抉擇的選擇題,票房還是自我表達?
觀眾爽還是自己爽?
蘇澤很慶幸,現在的自己有資格做出選擇然後承擔後果,就算踏血尋梅不能過審在內地上映,就算桃姐無人問津票房慘敗……
那又如何?
自己演的爽就完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