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蘇澤很少關注國外電影節,畢竟只是演員,不如導演視野開闊,很多東西一知半解。

言情吧免費閱讀

“老謀子是第一個東京國際電影節影帝敢信嗎?”孔雪拿出資料,展示道:“87年一部老井同時獲得金雞影帝和百花影帝。”

蘇澤都驚了,臥槽,這就是傳說中的演而優則導?

“第二個是牛振華:,94年《背靠背臉對臉》同時獲得金雞影帝提名。第三個是朱旭,96年《變臉》獲得華表影帝,老爺子五次獲得金雞影帝提名。”

“然後是王千源《鋼的琴》, 10年同時提名金馬金雞影帝。”

“最近一次是王景春的《警察日記》,我算算離今年也有八九年了吧。”

蘇澤翻開資料,越來越驚訝,不只是男演員,國內女演員東京封后的竟然也不少?

趙麗蓉《過年》……呂麗萍的《藍風箏》……曾靜《美麗在唱歌》……金雅琴《我們倆》……

甚至還有冰冰姐的觀音山!

好傢伙,不愧是離華夏最近的電影節,得獎率好高啊!

“明白了吧?”孔雪笑道:“這就是為什麼我說猩玉坤的最大目標就是東京電影節。”

“咱們國內主要獎項評選規則太多限制,光一個過審必須上映就卡死很多優秀小眾文藝作品。”

“包括歐洲三大影展在內所有國際A類電影節,參展作品都具有排他性,就是說你參加某個A類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便不能去其他A類電影節競爭獎項。”

“好就好在人家門檻不高,只要有成品就能報名參加。在影片正式上映前,先選擇去某個國際電影節競賽爭取獎項,也是具有一定藝術水準影片的通行慣例。”

“畢竟能有一個國際權威獎項來給影片鍍金,就意味著吸引更多觀眾,多出相當一部分票房,也是全體主創人員銘記終身的個人榮譽。”

“這才是國外電影的遊戲規則。”

蘇澤點點頭,這種事說也沒用,每個國家有自己的規則,華夏對於輿論控制永遠都是最嚴格的。

不過現在也有不少新興電影節,為鼓勵年輕導演創作,逐漸放低門檻,允許微電影參加報名,但主流獎項還是老樣子。

“這麼多年下來華語影片如果沒把握去歐洲三大影展爭取入圍主競賽的話,那麼去爭取入圍東京電影節,依舊是眾多導演的首選。”

孔雪分析道:“再退而求其次是魔都電影節,好歹也是國際A類,名頭馬馬虎虎,說白了都是就近參展,方便賣片。”

“至於跑到其他歐美亞非拉的各大A類電影節,什麼聖塞巴斯蒂安、蒙特利爾、卡羅維發利、洛迦諾、開羅……”

“都是砸錢為鍍金!”

蘇澤啞然失笑,有點像出國留學?

真正有本事的肯定去牛津劍橋麻省理工,差點的去德國島國,想混日子混文憑的必須選擇鳥不拉屎的小國家。

“我記得當年王朔就毫不客氣地諷刺他編劇的一聲嘆息,參加開羅電影節拿下最佳影片、影帝、影后、編劇等五項大獎,當時都驚了。”

“後來才知道其實就是一個鄉鎮企業獎!”

“屁用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