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轉型(第2/2頁)
章節報錯
不過不得承認這句話有道理,看看人家徐大光頭因為不甘心只做演員,轉型拍囧系列,賺的盆滿缽滿。
即便《港囧》的口碑並不如意,但似乎並不影響票房的穩步前進。同樣選擇喜劇題材的還有大鵬、鄧超、王寶強、陳思誠等,無論藝術成就上如何,都取得商業上的巨大成功。
然後就是青春文藝片,首選就是小燕子,一部致青春徹底讓情懷成為香餑餑。
徐靜蕾、蘇有朋、鍾漢良、何炅前赴後繼選擇用青春片開啟市場,都是老江湖算盤打的很精。第一是受眾群體恰好是高消費力群體,高度重合讓票房更有保障。
其次青春片可以啟用新人,在降低成本上也是一種成功。
一頓操作勐如虎,國產青春片被冠上“翹課、噼腿、墮胎”的標籤,好像每個人的青春不打掉一個孩子都不完整?
結果徹底涼透!
再然後就是小眾題材,比如陳建兵的一個勺子,聚焦貧窮農村,玩的是黑色幽默。
票房雖然不咋地,但能拿金馬影帝啊。
孔升見蘇澤不說話,繼續道:“你發現一個規律沒,轉型當導演的演員大多是一線演員大咖。”
“即便是何炯這樣的非專業演員,也是主持界的頂流,這些人想要轉型本來就有成熟的條件。”
“有錢、有人脈、有背景、有渠道……”
“最重要是有粉絲觀眾願意買單!”
蘇澤點點頭,從趙薇、徐徵、鄧超等的例子來看,轉型導演的多是娛樂圈裡的中生代藝人,在原有領域已頗有建樹,卻苦於難以突破瓶頸。
演員年齡到達尷尬之時,受到市場小花小肉的衝擊,加之觀眾的口味往仙俠、奇幻等型別偏移,別看風光無限,背後甚至可能連合適劇本都找不到。
與其守株待兔等死,還不如自己當導演尋求突破。不但能升級身份,還能拓寬演藝事業版圖。
搏一搏,單車變摩托。
當然也有純粹是為了話語權的桉例,比如王寶強在談到自己轉型當導演的原因就是感覺在片場演員就是孫猴子,再大牌也蹦不出導演的手掌心。
“現在你還年輕,還沒達到事業瓶頸期。”孔升語重心長道:“再過十年就會明白那種不上不下的感覺。”
“更何況從投資方和發行商的角度來看,比起扶植新導演,與明星導演合作的風險更低。明星自身的人氣所引發的話題及市場號召力,遠比一個年輕導演來得更強。”
“很多時候不是演員自己非要當導演,而是被逼無奈懂嗎?”
蘇澤當然明白,都是資本惹的禍。
演員當導演頻頻創下的票房奇蹟,讓各路資本關注到明星身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多的電影公司不再有耐心去培養新導演,而是一步到位邀請明星當導演,置質量與口碑於不顧。
和IP改編一樣,市場總是在走捷徑。賺快錢,消費粉絲,殺雞取卵不香嗎?
以後?
你演員口碑崩了管我什麼事?
想起當年馮曉剛憑藉《老炮兒》取得影帝之時曾調侃的一句話:
現在太多演員當導演,逼的我只能轉型當演員了。
“當然也不是不能當,尤其是你。”孔升再次拍拍蘇澤肩膀,鼓勵道:“你本身就是資本,投資眼光很準,現在我看金澤就是往發行上走對不對?”
《大明第一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