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劇中需要蘑孤產量非常大,村民們都是成箱成箱地收孤賣孤,但劇組人力物力都有限。

所以只有得寶家菌棚裡的和凌教授實驗棚的蘑孤是道具組真正自己種出來的,最多也就兩箱?

好在活人不能讓尿憋死,經介紹找到一家專門種蘑孤的農業基地,低價提供大量蘑孤,這件事才算解決。

這半個月蘇澤見識各種問題,孔升要求很高,專門請來當地專家做顧問,任何細節必須嚴絲合縫。

比如當年每家移民院子裡都有儲水池,這是在資料裡沒有看到的,包括池子具體在院子的什麼地方,是怎麼往裡面灌水的。

其實就是在地上挖個坑,為防止水滲下去,村民們會在坑裡鋪上塑膠布,用磚頭壓住。

再比如罐罐茶,當地人會用罐頭瓶子燒一罐八寶茶,吃點乾糧就是早飯。這些生活細節沒法查資料,都是當年移民戶親身經歷。

包括村民家裡的炕圍子,很多傢俱、生活用品,都是道具組去周圍老村子挨家挨戶收集回來的,實在收不到的就自己上手彷制。

不得不說這種生活質感、細節體現,讓蘇澤受益匪淺!

就連久經沙場的道具老師傅都感嘆:這部戲不是接手過工作量最大的,但幾乎可以說是最細碎繁瑣的。

從一棵樹苗到一塊磚的做舊,具體細節的處理,那種對時代事無鉅細的還原,是入行二十幾年來從未有過的體驗!

這段時間蘇澤大開眼界,真真正正體會到什麼叫做精益求精。

孔升很忙,一直在調整劇本,根據當地人反饋讓故事更加合理。每天晚上收工回來吃飯,會跟大家聊這些事,然後盯服化道,再改劇本,忙到很晚。

什麼時候見他薅頭髮?

就是要發飆了!

最令蘇澤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原本一個地窩子建在村子西邊,圖紙過完施工。後來復景的時候,孔升走著走著忽然站住說不對?

指著太陽說看現在這個陽光的方向,地窩子應該在村子東邊,馬上重新挖?

蘇澤後來才知道,按照導演的設計,拍這場戲的時候,側逆光方向是有村子作為背景的,如果在西邊,直接就是賀蘭山,鏡頭感覺很荒涼。

背面是村子更有人情味,讓觀眾覺得水花作為新移民並不是孤單的。

不服不行!

短短二十多天,雖然沒拍一場戲,但蘇澤已經抓住角色精髓,無論形象還是氣質堪稱天翻地覆。

平時跟著老鄉幹活,竟然沒有任何違和感!

不只是他,祖峰飾演的白校長也一樣,滿臉風霜,帶著黑框眼鏡,頂著大油頭,堅守在戈壁大漠。

全體創作人員短短二十天重走一遍當年扶貧路,戈壁灘天氣就是小孩的臉,沙塵暴說來就來,捲起石子砸搭建房屋的玻璃。

最難熬的還是紫外線,就算全副武裝只露出眼睛,所有人都曬的黝黑,用孔升的話說:不錯,連群演都省了。

昨天跟孔雪影片,那邊差點沒認出來,各種後悔接這部戲,好好的帥小夥怎麼被折騰成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