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碼一部時長有限的商業型別片不具備這樣的空間。

電影總有主角、配角和工具人之分,觀眾真正能“走近”並“細細觀察”的只能是主角。

可秘密訪客一家五口,你能確定誰是主角誰是配角嗎?

五大主演戲份權重幾乎持平,複雜糾葛的內心活動同樣隱蔽,除非那些記憶力、理解力超群的所謂觀眾,走近每個角色細細觀察幾乎是個不可能的任務。

以蘇澤拍攝懸疑片的經驗,秘密訪客採取的是“猜謎——解謎”的巢狀結構。前八十分鐘都是謎面和伏筆,只為後三十分鐘的解謎和真相服務。

而這些角色之謎、情節之謎不是抽絲剝繭循序漸進逐個拆開,反而放到最後集中統一破解?

如果影片採納這種結構,那先前各個角色各不相同的背景、經歷、心路就必然得是兜住的,換句話說人設必須立得住!

全靠只能透過隱晦表達的臺詞跟細節,在人物的身上虛晃一槍,提醒觀眾注意而無法交代清楚所謂隱喻……

根本不夠看!

比如蘇澤能想到的一場戲:張紫楓將冰淇淋遞給汪太太,結果她的手一鬆,勺子掉地上。

只有當觀眾看完全片用心去回憶,才可能明白這一幕是什麼意思。

哦,原來是懷孕的汪太太早就有逃離之心,張紫楓以掉落的勺子來暗喻她?

該放手時就放手!

是不是聽起來挺巧妙?

可問題是當這幕發生的時候,觀眾還不知道汪太太的孩子壓根就不是汪先生的!

這種資訊不對等產生的結果就是:在觀眾眼裡這個家庭氛圍古怪、家庭成員貌合神離,對張紫楓與汪太太的真實身份和心照不宣的默契一無所知。

下書吧

你們這是在搞什麼!

身為觀眾同樣不知道榮梓杉弟弟幾次三番想要給張紫楓姐姐吹小號就是不聽是什麼意思?

也不清楚張紫楓為什麼要三番五次跑進地下室跟段奕宏這個殺人犯敞開心扉,甚至還化妝穿著內衣?

整整八十分鐘都由這樣一個個謎語、符號和隱喻組成?

蘇澤明白陳正道設計所有都是為引爆最後謎底,但是……

這根導火索有點太漫長了!

站在觀眾角度,我知道這個家庭的故事大有文章,但就是猜不透這個故事,甚至看不清它的走向。

我也知道每個演員都很努力地演,傳遞出很微妙、很複雜的情緒,可就是看不出這些情緒的目的。

而導演最終對觀眾提出的要求又是:你們一定要把前八十分鐘那些不知所云、莫名其妙的細節全記住!

這樣等到老子揭開謎底真相大白的時候,再去回憶先前的伏筆隱喻,細品演員的精妙演技肯定會拍桉叫絕回味無窮!

陳老哥,

您對觀眾是不是有什麼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