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登上熱搜!

以前大一大二陳剛站在講臺場景不在,每次表演課都到中戲小舞臺,學生排練各種話劇,小的幾人一組,自由組合。

大的十幾人,分成兩大組PK,最後大四畢業大戲全員參戰,誰都不能逃避。

這段時間蘇澤化身編導,帶著張瑜丁峰胡劍鋒胡蕾趙雲成等人排練話劇,終於體會到站在舞臺和麵對鏡頭的不同。

話劇和影視劇最大不同就是視覺觀感,根源在於場地。

戲劇擁有上千年曆史,話劇作為分支經歷上百年發展。可過去這麼多年,形式基本沒有太大改變。

看話劇的時候,觀眾絕大多數還是要坐在臺下,距離舞臺有一段距離。

正是這幾十米的距離,會讓感染力被嚴重削弱,這就對演員提出一個要求:從動作到語氣,表演必須誇張。

只有這樣演員的情緒,才能夠準確傳遞給遠在臺下的觀眾。就像同樣都是賽車,有的車設計出來就是為速度,有的車則是為越野。

而水平越高的人,想要突破往往也更為困難。能夠將舞臺和鏡頭影兩種體系融合突破的人,真的不多。

比如陳建兵、程道明、段奕宏、濮存昕、梁冠華、宋丹丹……

每個都是大腕!

經過這段時間舞臺表演,蘇澤親身體會到舞臺的魅力,也明白為什麼那麼多大腕明明已經功成名就,為什麼還辛辛苦苦演話劇?

一個字:

爽!

假如拍電影,演員必須要接受的一個事情就是被人打斷情緒。想想你吃著火鍋唱著歌,興致勃勃的時候,突然聽到一聲:卡!

然後導演過來說:夾的菜不對啊、動作這麼做視覺效果更好啊,我們再來一條。

對作品來說,這是很有必要。可是對演員來說,是不是有種關鍵時刻掉鏈子的憋屈?

而上臺表演不用再擔心與演戲無關的問題,可以完全沉浸在角色中,享受戲裡的悲歡離合,享受完全融入一個角色。

而且話劇要演很多場,在一遍又一遍的演繹中,會讓演員對角色有更深的理解。這份沉浸感和滿足感,才是演員選擇話劇的關鍵。

演員也是一份職業,有人為名利,當然也會有人選擇內心最真實的渴望,享受站在舞臺面對觀眾的互動,沉迷提升演技的成就感,這就是舞臺的魅力所在。

很多人喜歡說:演話劇讓演技突飛勐進?

在蘇澤看來,其實因果倒置了。因為喜歡話劇的演員,往往都是對錶演有著強烈的熱愛。

他們願意花費更多時間去琢磨一個角色,嘗試不同的表演方式,純粹的享受這份屬於演員的樂趣。

即使沒有話劇,他們也能夠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演繹出更多讓人驚豔的角色。

因為他們是演員,不是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