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陳凱歌、陸川、賈樟柯都是文藝片拍得牛逼哄哄,為什麼一到商業片就抓瞎?”

“比如賈樟柯拍小城市小角色人性糾葛非常到位,可到大城市現代感未來感的部分就尬得讓人想摳腳。”

“張藝謀本身是攝影出身,畫面感不用說,但只在特定題材裡畫面表現夠好,比如《紅高粱》的高粱地,大紅燈籠高高掛裡的老宅院。”

“真遇見商業大製作,比如《黃金甲》《長城》這種就瞎了,整個畫面跟東北大棉襖似的,大紅大綠得讓人想把眼珠子扣出來。”

蘇澤笑了,話糙理不糙,藝謀導演水平有,但缺點也不少,去年的影算是比較欣賞的作品,但也僅此而已。

本來甯浩曾經被大家寄以厚望,號稱少有的能把商業片拍出花來的導演?

可惜路徑依賴太嚴重,離開三板斧似乎就玩不轉?

翻來覆去就這兩招能不審美疲勞?

這段時間回想一個勺子為什麼能得到金雞金馬多項提名?

按照自己理解四個字:貧困戲劇!

貧困戲劇因為總是將人置身於絕境中審判,展現人性的荒謬、深刻、反叛、悖論、複雜多變等等,藉以傳達出深刻的哲學思想,深受學院派老學究們的喜愛。

《樹先生》《尋槍》《鬥牛》《一個勺子》都是這種套路,沒辦法,老人家就是喜歡用批判的眼光欣賞藝術。

然後是主演,陳建兵之所以能得到金雞金雞雙料影帝提名,本身實力母庸置疑。

這些年都在堅持演話劇,甚至時間比影視劇都長,出身又早,攤上文藝思想最強的年代,《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就是他演的。

最經典例子是白日焰火,廖凡電影裡那一段亂舞甚至和賈樟柯《站臺》裡的亂舞一樣,師承自很久很久以前一部法國電影名字我忘了回去翻書。

敘事結構還有《迷魂記》《雙重賠償》經典傳承的巧妙運用,可以說不是國產拍攝手法,而是一部華夏大地上發生的本土故事。

外國評委一眼就能認出來這就是他們經典的東西,各種熟悉的畫面,熟悉的鏡頭,學院派老頭子們能不感動?

鬥牛也是金馬得獎,關注農民工,社會現實,歷史問題。鋼的琴是東京電影節得獎,當年秦海路自掏腰包就是喜歡劇本。

“沒辦法,農村題材真的很少,以前有《老井》、《秋菊打官司》,然後國外投資我們拍《小武》、《站臺》《巫山雲雨》《尋槍》這樣的三線城鎮。”

“這些都是與我們息息相關,這才是真實可觸的生活,能夠喚醒共同記憶,時代雖然走了,可是留給我們的記憶卻無法控制的不斷被影像、音樂、大氣背景音回憶著重複著、想念著、追思著……”

五百滿上酒,舉起杯,感嘆道:“這正是小鎮、城中村、二三線小城電影真實的審美價值所在。”

蘇澤也舉起酒杯,紙醉金迷的電影,大製作的電影比如《泰坦尼克》,只可能有一部,不可能有第二部。

《從鬥羅開始的浪人》

但小鎮電影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它就發生在你身邊,可能就是你自己,值得去紀念,是午夜夢迴時不敢輕易回想的回憶。

害怕捲入旋渦裡深深沉淪,是頹廢的,是不發達的,也是腐朽沉默的……

電影記錄下這些,你透過電影發現自己,想到過去,回憶曾經自己的故事,這就是最深刻的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