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你說那個長臉兒?他叫孫老蒯?怎麼?你認得?”

景寶山用手搓著後脖梗。

“一農民工,咱家那紅磚廠是後蓋的,蓋房子的時候請的工人裡有他。沒尋思,這種出苦力的人,竟然也喜歡撿漏!”

我說:“他不是來撿漏的,他是來出手的!”

我一邊說著,一邊把那雙小鐵鞋擺到景寶山的眼前。

“瞧瞧,300塊錢剛入手。那長臉兒非說是自家祖傳的鞋,可我一聞上面的土腥味兒就知道。不知入坑多少年的東西,肯定是從土裡刨的。

原本我還尋思那小子是個挖墳掘墓,要不就是偷兒。早知他是勞力工,應該多給他倆兒子。”

景寶山細瞧:“嚯!鐵鞋。”

我說:“可不!我入行不久,瞧著像是明朝的。就是奇怪,古代女人的三寸金蓮不都是繡鞋嗎?怎麼還會有鐵製的?”

景寶山朝著我嘿嘿一笑,對著這雙鐵鞋望聞問切。

這看古董,就跟中醫差不了多少。攏共也就分四望,聞,問,切。

望,就是看古玩的質地。聞,就如同這雙鐵鞋,定然是剛出土不久。其間隱匿的土腥味兒,哪怕再洗也隱藏不住。問,是從賣家的口中打探古玩的來歷。切嘛!也就是蹭手感,用掌心感受其潤澤程度。

景寶山拿著這雙鐵鞋反覆端詳。

“千秋,你還真是有天賦,甭說,這雙鞋當真是明朝的。不過,你可知為何這雙鞋是鐵製?這雙鞋又是用來做什麼?”

我一邊收攤,忙搖頭。

“不曉得!所以才請教你這個古玩老油子。”

景寶山哈哈的笑。

“千秋,你聽沒聽說過一個詞叫穿小鞋?”

“穿小鞋?那不是整人的話!”

景寶山點頭,指著這雙鐵鞋對我細講。

“穿小鞋一詞的由來,就是源於這樣的鐵鞋。你今天收的這雙鞋,就是古代人口中的小鞋。它本是一件刑具,專門用來對付婦女兒童。”

“啥刑具?”我問:“滿清十大酷刑麼?”

景寶山答道:“穿小鞋的刑法起源於明朝宣德年間,就是由重鐵,打製成一雙極為精巧,絕倫的三寸小鞋。這樣的鞋子只有女人和孩童可以穿的下。

倘若有誰犯了謀逆重罪,連坐牽連妻幼。當時的官府便會讓婦孺幼子穿上這種鐵製的小鞋,在火炭上來回走。

你想一想,燒紅的火炭鋪成的長路。穿著鐵鞋在上頭走,鐵鞋被碳火燒得紅彤彤,受這刑罰的人,腳丫子都被烤成焦炭。等到從鞋中把腳脫出來,輕則烤掉一層皮,重則只能脫出一雙森森腳骨。”

景寶山一邊說,一邊指著鐵鞋上的狴犴兇獸向我介紹。

“瞧瞧這圖形,龍生九子!”

我回:“這我自然認得,第七子,狴犴嘛!虎頭龍尾,四爪長角,好認得很。”

景寶山幫著我收攤,把沒賣出去的貨都裝進麵包車的後備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