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算是俞洋平首次原創出來的劇本。

原本一開始,他只是想借著拍電影的噱頭,得到老何的身份資料,再從他的人際關係和家庭背景下手,好好玩一玩。

當然,花個幾百上千萬玩這場遊戲,老何也得到了物質上的滿足。

這樣既能在明面上維護了顧嘉的不計前嫌,也能除掉禍患。

只是他在編寫劇本時,突然發覺上千萬資金打水漂了,贏下游戲也並沒有那麼暢快。

為什麼不把投進去的錢賺回來呢?

所以,才有了這個原創劇本。

說是原創劇本,其實也不盡然,創作過程中,他也借鑑了不少文藝作品。

譬如一開始的父親躺在病床上,安詳離世,就有借鑑國產電影《乘風破浪》和《你好,李煥英》的橋段。

劇本格式,幾乎都是父母離世,對父母的思念或者愧疚之情,從而引發了接下來的故事。

從情感上來說,更接近《乘風破浪》,都是父子之間關係不和睦,存在激烈的衝突,最終又和解的故事。

不同的點在於,韓導的這部借鑑的港片《新難兄難弟》的電影,講述的是兒子穿越到和父親同一個年代,重新認識父親。

而俞洋平的劇本結構,從一開始就不是這樣。

他的開頭借鑑了《局外人》的經典開篇:

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

我收到養老院的一封電報,說:「母死,明日葬。專此通知。」這說明不了什麼。可能是昨天死的。

這部作品的開篇,用寥寥幾句話,沒有任何多餘的動作,就描述了兒子對母親離世的漠不關心,也反應了雙方的關係並不和睦。

在接下來的結構裡,俞洋平則借鑑了《夏目友人帳》,夏目在拿到外婆的友人帳時,將妖怪的名字紛紛還給它們。

本片的結構也比較類似,兒子在整理父親遺物的時候,發現了父親珍藏的日記,從而發現他與父親產生矛盾的每一次,都並非那麼簡單。

他尋找過往的當事人,試圖還原當時的真相。

最後的揭露,則有點類似於《四月是你的謊言》,對你隱瞞一切,只是希望你能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然而,斯人已逝。

總體的結構,自然還是輪迴題材一貫的套路。

在兒子小時候,父親因為食言沒有陪伴兒子,兒子卻在當天意外死亡。

悔恨不已的父親,透過兒子留下的筆記,時間回溯到兒子出事之前。

然而無論他怎樣補救,都無法挽回兒子必死的結局。

這一點,則有點像《命運石之門》真由理的必死結局,又或者《死神來了》那樣稀奇古怪的死法。

最後,在一次輪迴裡,陰差陽錯地讓兒子存活下來,卻也因此導致父子關係的疏遠。

兒子的死亡結局並沒有因此停下,只是被延後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父親漸漸老去,兒子也開始長大。

父親一次次挽留兒子的生命,也同樣與兒子漸行漸遠,關係越來越僵,不可調和。

「這是輪迴必然會付出的代價,當你拯救一條性命的同時,做好支付代價的準備了嗎?」

自古輪迴出神作,俞洋平不知道他原創的這個劇本是否可以稱得上的神作,不過也不重要了。

他想寫的,也並非是輪迴的故事。

隨後的日子裡,劇組的拍攝完成,開始製作後期,排檔期,電影既然是以父親為主題,就叫《以父之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