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危機》改編自卡普空於96年推出的單機遊戲。

而類似的喪屍電影,則要追溯到更早之前的花旗電影《活死人之夜》,不過要論名氣之大,當然還得數這部《生化危機》了。

西方的喪屍題材電影,不同於國內的殭屍志怪,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的喪屍題材電影,可能有著意識形態方面的隱喻。

當時正值兩個超級大國爭霸的白熱化時期,某巴危機,D立運動,以東國為代表的多數派,讓西方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危機。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喪屍電影蓬勃發展。

喪屍電影的特點是什麼?

數量極多,傳染性強,沒有獨立意識。

這或許正是西方對某多數派的刻板印象與成見。

為數眾多的無產階層……

只要接受過思想就會迅速同化……

這群泥腿子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約等於沒有獨立意識……

當然,這樣的隱喻只是一部分人的猜測,至少在電影圈裡,發展到最後,這種題材也僅僅只是怪物災難電影的一種。

俞洋平本著「我不去佔領就有別人佔領」的信念,自然不會放棄這樣一個極佳的題材。

至少在《生化危機》裡,犯了錯卻只顧著隱瞞的某醫藥公司,顯然更加罪大惡極。

當然,他可不是單純地拍一個《生化危機》就可以滿足的。

想要搞個大的,覺不單單只是讓世人覺得新鮮的喪屍題材就夠的。

自然還是要搞電影宇宙。

生化危機雖然也可以拍好幾部,顯然不夠他薅羊毛的。

那麼,以《無限恐怖》為錨點的大逃殺系列電影,就決不能少。

對此,他早已有了自己的想法。

《無限恐怖》本身更適合國人觀看,想要成為世界級電影,還要加點料。

電影剪輯時,經常會有導演剪輯的好幾個結局,又或者花旗電影想要華人市場時經常會出現的華夏特供版。

這就簡單了。

在什麼地方上映,就啟用該地的演員,多搞幾個版本,反正都是相似的故事線,更加契合當地文化。

又或者說,像是不同國家對同一部電影進行翻拍一樣,只是每一部翻拍的版權都握在他手裡,而且還幾乎是同時翻拍,這樣反而更加節省資金。

目前他準備的版本大致有5個,花旗版、華夏版、天竺版、霓虹版、高麗版。

版本集中在幾個主要經濟體裡面。

歐美一體,所以花旗版也能代表歐洲。

華夏版就不用說了,花旗以外最大的單一電影市場,並且還是主打這一版本。

天竺的電影工業也很強,如果因此打進天竺市場,當然穩賺不賠,如果票房失利,以後就棄用這一版本。

高麗和霓虹的市場其實並不大,像高麗票房1000億就能進入影史前十,在華夏日益發展的電影事業裡,可能連前100都排不上;霓虹也同理,影史第一的400億円票房,放在華夏連年度票房冠軍都當不上,甚至於在火熱的春節檔裡,這樣的票房根本沒有多少關注。

不過,進行這兩個版本的試水還是有必要的。

一是他本身就在深耕霓虹市場,拍一個霓虹版博得更大的知名度,有百里而無一害。

至於高麗版本,趁著高麗娛樂圈還沒有發展起來,提早進軍也不是一件壞事,總好過韓流席捲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