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電影專案又開始了。

星耀旗下的導演們翹首以盼,僅僅俞總監製的電影,票房就超過百億。

電影行業,是否有號召力總共只有兩種情況。

要麼看演員,有的演員不管拍什麼電影,都有觀眾買賬,比較典型的是知名喜劇演員、知名動作演員。

因為觀眾知道有這個演員參演,電影的質量就差不多哪去,他也不可能參演一塌糊塗的圈錢之作。

這樣的演員鳳毛麟角,與其說是演員,不如說是巨星。

他們的共同特點,先是當演員獲得了票房口碑雙豐收,再憑藉自己名氣有了更多選擇的餘地,連導演和製片人都要順從他的意思。

隨後就是參演的電影部部高票房,觀眾們看臉就知道電影的好壞了。

比較電影是,是港片盛行時的雙週一成,擁有絕對的票房號召力。

內地則是中生代的那一批,喜劇的徐、王,主旋律的吳。

另一種則是看導演,大導演的每一部電影不一定都好,不過即便是爛片,也擁有很高的話題度。

只看導演就買票的觀眾也不在少數。

最起碼,他們曾經拍過經典電影,保不準下一部電影,就是見證經典的時刻。

這種情況在香江導演那裡比較常見,內地大導演時常有翻車的時候。

即便新一代的青年導演,往往也脫不開巨星的光環,很少有連續精品電影的情況。

像是《流浪地球》的成功,離不開吳巨星的加入。

《我不是藥神》的票房大賣,也離不開徐光頭幫助。

至於製片公司,沒幾個人會在意,頂多看到某電影公司的圖示會感覺眼熟。

像是嘉禾的標誌性LOGO,不過觀眾顯然不會光看一個LOGO就決定買票了。

不過一個優秀的製片公司,肯定不會缺少優秀導演和演員,無論經費還是劇本,都具有很大的優勢。

目前,觀眾們熟知的優秀電影,演員和導演都在星耀旗下。

而對於星耀旗下的演員和導演來說,俞總是否監製,則成為了他們是否能一炮而紅的契機。

俞總拍電影喜歡啟用新人演員,自從票房大賣後,他在導演的選擇上,也更加熱衷於給青年導演機會。

據說是這樣比較省錢。

所以,一旦俞總要啟動什麼新的電影專案,公司內部就一片歡騰,期望自己可以選上。

只是這一回……

新導演李洋看完了劇本,不禁猶豫了一下。

俞總倒是說了,第一部拍的好的話,可以再啟用他拍第二部,看起來好像很重用他,只是這題材……

不得不說,這樣的劇本,哪怕拍的再好,也不可能票房大賣,好在電影本身投資就很小,即便撲街了也賠不了多少。

只是這樣一來,他的導演之路就難說了。

俞洋平似乎看出了他的疑慮,安慰道:

「公司也不能總是拍商業片嘛。偶爾也要拍一些文藝片,提升公司的形象,商業氣息也不能太濃厚了嘛。」

新電影的名字叫《盲井》,唐仁的出道作,16歲的他,從這部電影開始,一步步從電影行業爬上去,《天下無賊》、《士兵突擊》、《囧系列》、《唐探系列》,最終成為國內炙手可熱的巨星級演員。

不過單說這部《盲井》,註定了票房不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