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華集團。

這是國內的老牌文化公司,自從影視市場徹底放開之後,宜華就有過深度佈局。

目前,宜華在影視這一塊,可以說是真正的龍頭大哥,每年出品電影數十部,公司盈利十多個億。

不過這兩年來,宜華的電影龍頭地位似乎遭到了挑戰。

一是官方電影公司開始發力,一部部投資不小的主旋律電影紛紛在院線上映,這種新的主旋律商業片廣受年輕觀眾喜愛。

這還不算是太大的威脅。

官方只是把電影作為宣傳渠道,至少還屬於可以合作的,分一杯羹或者自主耕耘主旋律型別電影,都不會信對宜華的現有格局形成太大影響。

而另一個對手,宜華就不得不謹慎對待了。

星耀集團。

這樣同樣的老牌文化公司,最近很跳啊。

原本以雜誌和出版起家的星耀,由於這十年來的觀念落後,產業正在逐步收縮。

然而自從去份開始,星耀就開始逐步收復失地。

先是培養了好幾位暢銷書作者,讓星耀的長篇連載站穩腳跟,隨後改革機制,穩住了在網際網路上的份額。

緊接著,星耀又率先引領國內的動漫創作潮流,目前最熱銷最為人熟知的漫畫作品,皆出自星耀旗下。

漫畫作品的動畫連續劇化、商業化,星耀也走在前頭。

如果說這些都只能算保住固有陣地,那麼之後,星耀在影視方面發力,在音樂市場的突然崛起,則是所有公司都沒想到的。

半年多以來,星耀出品的電影不多,不過成績漲幅驚人。

先是試水作《怦然心動》收穫3000萬票房,這部電影據說是虧了,不過據內幕訊息,以及專業人員的評估,單論電影,其實賺了不少。

然後是趁著自家旗下的漫畫《Re:0》火熱連載期間,推出了同型別科幻電影《TyEfft(中文名:小丑)》,以兩千萬的製作成本,攫取4個多億的最終票房。

這兩部電影的成功,讓星耀對電影市場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接下來,兩三億投資的主旋律電影《孤勇者》,直接收穫50億票房!

不但受到了官媒的點名表揚,製作團隊也屢受採訪,形成了空前的討論熱度。

這部大製作,宜華雖然也有投資,不過讓宜華忌憚的,是這家公司擁有的電影實力。

幾乎已經到了分庭抗禮的地步。

再這樣下去,恐怕用不了多久,宜華就無力與之抗衡,徹底唯星耀馬首是瞻。

對於此,宜華也有過動作。

他們首先注意到,這幾部電影的製片人和監製,都是同一個人,調查之後,發現他是星耀分公司的副總裁,握有很大的話語權。

挖不了這個人,那就挖導演,挖編劇,挖演員……

倒不是全無收穫,只是同樣的事情,星耀也在做。

而且相比較起來,宜華只是挖走了星耀無關痛癢的人員,星耀已經在挖宜華的核心主創團隊了,好在最後靠宜華讓利,星耀沒有得逞。

仔細研究了一下,他們發現星耀的這位俞副總確實非同凡響。

星耀的幾位最負盛名的暢銷作者,都是他挖掘的,星耀的網際網路布局,也是由他提議的。..

之後靠《onepie》全球熱銷的動漫產業佈局,星耀靠的也是他,畢竟漫畫工作室是他培養起來的。

再然後,兩位導演的聲名鵲起,電影票房大賣,都有他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