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了劉協的禪讓詔書,以及傳國玉璽以後。

周寧取漢室而代之的歷程,如火如荼地步入了正軌。

他麾下的一眾文武重臣,徹底地忙碌了起來。

每逢王朝更替,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等事務,都是不必可少的事情。

周寧被加封為乾王,新朝之名自然毋庸置疑,仍舊是大乾王朝。

周寧除了定下新朝年號為永安,以及將官制變更為他所熟悉的內閣六部制以外。

其他的事情,則是全部被他拋給了周璽和麾下文武負責。

依照周璽、賈詡、荀彧等人的能力,這些事務完全沒有什麼難度。

僅僅只是半個月的時間過去,王朝更替的一切事宜皆盡準備完畢。

在紫虛上人精心推算的良辰吉日之下,周寧帶著滿朝文武前往泰山封禪,告祭天地,正式登臨皇帝大寶。

新朝成立以後的第一次大朝會,除去封賞有功之臣以外,周寧更是直接將周璽立為太子儲君,同時商定遷都的事宜。

不過周寧到是並沒有直接將都城遷往幽州的薊縣,而是從洛陽遷到了長安。

別看周寧足可以鎮壓整個天下,不過天下終究尚未海晏河清。

倘若直接將都城遷往薊縣,那麼對於南方几個州府不免會有些鞭長莫及。

所以周寧準備在大乾王朝實行兩都的制度,以幽州的薊縣為北都,以長安為西都。

隨後,周寧更是下達了由太子監國的聖旨。

他將周璽以及滿朝文武留在西都長安坐鎮,統籌整個大乾王朝。

至於他自己,則是帶著張道陵、南華道人、左慈、于吉、紫虛上人等道門大賢前往了北都薊京。

做皇帝這種事情,周寧早就已經沒有什麼興趣了。

對於他而言,唯有自身修為實力的精進,方才是最為讓他感到歡喜的。

況且依照周璽的手段和能力,監國理政自然是不在話下。

這大乾王朝,遲早是要交到周璽手中的。

與其說是被這些凡俗事物纏身,那麼周寧還不如直接將大乾王朝交給周璽來執掌呢。

這也就是周璽的威懾,眼下根本不足以壓制住他麾下那些文臣武將。

如若不然的話,周寧甚至都打算直接將周璽推上皇帝的位置。

對於周寧的決定,滿朝文武自然是頗有微詞。

不過周寧可不是前幾任的漢室天子,還需要顧及朝臣的想法。

放眼整個大乾王朝之內,周寧完全是乾綱獨斷的存在。

在他的堅持之下,以及周璽的手段能力同樣不凡。

沒用多長時間過去,朝堂之上的些許波瀾,便重新恢復了平靜。

自此以後,周寧便在薊京之內潛心修行,於幕後坐鎮整個大乾王朝。

直到大乾永安十年,周璽成功突破到武道大宗師境界的那一天。

一封聖旨自薊京傳出,周寧正式將皇位傳給了周璽。

有了武道大宗師的境界修為,再加上張道陵、南華道人、左慈、于吉、紫虛上人等道門大賢作為客卿。

哪怕是周寧就此離開,周璽也足可以鎮壓整個大乾王朝的局勢了。

更何況,在這十年的監國理政生涯當中,周璽的手段和能力早就已經得到了滿朝文武的認可。

別看周璽僅僅只是儲君,然而這十年來,始終都是由他在決定整個大乾王朝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