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眼下週寧深得天啟皇帝的信賴依仗,而且又和魏忠賢處於同一陣營之內,一同為天啟皇帝效力。

魏忠賢雖然有心給周寧添一添堵,不過他卻也絕對不敢明目張膽地去捅天啟皇帝背後的刀子。

除此之外,周寧就沒有什麼值得彈劾的地方了。

難道說要去彈劾他殺了太多的後金建奴?彈劾他西平堡守軍戰死的人數太少?

那些言官御史們也不是缺心眼,自然不會在眼下天啟皇帝的興頭上,去捋對方的虎鬚。

倘若他們當真膽敢如此的話,甚至無需天啟皇帝動怒,朝堂之上的其他官員,都會直接舞著拳頭衝上來。

在大明朝堂之上,不同官員因為政見不合而大打出手的事情,絕對算不上少見。

畢竟不隔三差五打上一架的話,又怎麼能顯示得出自己的錚錚鐵骨呢?

無法彈劾周寧,就不代表那些言官御史們,不會在此次大朝會之上發出自己的聲音了。

當即有御史言官另闢蹊徑,將矛頭對準了山海關的孫承宗。

他們怒批孫承宗毫無作為,任由建奴攻打廣寧城而不聞不問。

不過這些言辭,全部都被朱由校給駁斥了回去。

朱由校又不是白痴,他自然清楚孫承宗對於遼東防線的重要性。

更何況,在先前那種情況之下,孫承宗也並非是沒有任何的動作。

他讓遼東的邊軍,皆盡調動了起來,嚴陣以待。

只要努爾哈赤膽敢有任何一丁點合兵一處的想法,那麼整個遼東邊軍就會傾巢而出。

直接合圍努爾哈赤,與他展開新一輪的決戰。

也正是因為有著孫承宗的震懾,後金一方在西平堡之外丟了將近四千人的性命,最終卻沒有任何一丁點報復西平堡的打算。

如若不然的話,單單憑藉周寧手底下那點人馬。

即便是藉助西平堡的城牆之堅固,以及火器之兇猛,也斷然不會是六萬後金大軍的對手。

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以後,最終天啟皇帝乾綱獨斷,他拍板定下了最後的基調。

此次廣寧城大捷,廣寧城守軍上下,皆盡有大功存在。

至於孫承宗和遼東邊軍,雖然沒有直接剿滅敵人的功勞,卻也有輔佐震懾後金建奴的苦勞。

既然是有功有勞,那就必須要降下賞賜。

這廣寧城大捷,論及頭功者,自然要屬周寧無疑。

因此對於周寧的封賞,朝臣們的爭吵亦是十分激烈。

其中大致分為兩個陣營,一方主張要重重地賞賜周寧。

畢竟周寧此次的功勞確實十分龐大,乃是自薩爾滸之戰以後的第一次大捷,封賞自然不能夠太過簡陋了。

至於另外一方,則是主張暫時壓一壓周寧的功勞。

實在是周寧的歲數太過於年輕了,而他眼下卻身具正二品的都督僉事之位,甚至還是大明伯爵。

倘若再次封賞周寧的話,難道要讓他成為大明侯爵,成為正一品的武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