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坐於龍椅之上的天啟皇帝,他卻是並不知曉,因為自己愈發地乾綱獨斷,使得朝堂之上的不少文官,內心當中已然生出了一些異樣的心思。

當然,那些文官的臉上,也同樣沒有流露出任何的端倪。

他們神色平淡地繼續商議著對於周寧麾下錦衣衛,以及邊軍的封賞。

說是商議,其實他們基本上就是在附和天啟皇帝的命令。

畢竟周寧都被加封為侯爵,並且擢升為從一品的都督同知了。

他手底下那些錦衣衛和邊軍的封賞,又能夠高到哪裡去?

天啟皇帝說什麼,朝堂之上的官員們索性也就由他去了。

唯有在是否讓周寧回京授封這一點上面,朝堂之上的文官表達出了極其默契的反對。

錦衣衛在周寧的主持之下,幾乎將八成的晉商勢力斬盡殺絕。

單單是朝堂之上超過四品的文武官員,就足足高達三十餘位。

其中甚至還包括了一位內閣大學士,那可是堂堂的閣老啊!

幾乎可以說是站在大明文官集團,最巔峰的存在。

至於那些因為晉商而牽連而獲罪之人,更是高達上萬人。

這絕非是什麼普通的數字,而是代表著最起碼上千條性命,以及近萬人的勞役懲戒。

再加上不久之前廣寧城西平堡之外那近四千建奴兵卒的性命,著實是讓朝堂之上這些文官,打心裡面怕了周寧。

眼下魏忠賢在天啟皇帝的支援之下,已經讓那些文官們苦不堪言了。

倘若再讓周寧這個煞星返回京都,他們這些文官怕是沒有一天安生日子過了。

為此,甚至就連並不屬於東林黨的首輔葉向高,亦是站出來上了一道奏章。

他言建奴剛剛退兵不久,恐怕還會有殺一個回馬槍的風險。

廣寧城作為遼東關外的第一道防線,絕對容不得出現分毫半點的差池和疏忽。

眼下週寧既然負責駐守遼東,那麼在戰事未曾明朗以前,實在是不宜輕動。

所以葉向高提議,由他這個內閣首輔為主,兵部、禮部、吏部、戶部等官員隨從,離京前往遼東邊關。

有他們負責代替皇帝,代替朝廷,封賞廣寧城的錦衣衛和邊軍,昭示皇恩浩蕩!

葉向高的這一提議,頓時得到了絕大度數朝臣的贊同。

哪怕是那些有可能被派遣往邊關的六部官員,雖然心中有些猶豫,不過最終卻也點頭同意了下來。

畢竟只是前往邊關,而無需直接進入遼東戰場。

在這期間的安危,還是能夠得到保證的。

天啟皇帝到是十分希望周寧可以回京接受封賞,但是首輔葉向高的提議也十分地合理。

邊關重地不同於其他的地方,萬一建奴去而復返的話,周寧遠在京畿地區,自然是鞭長莫及,恐怕會出現什麼大問題。

最終,在天啟皇帝的預設之下,朝堂之上的袞袞諸公商議出了一個議案。

由內閣首輔葉向高為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戶部侍郎、禮部侍郎,以及司禮監的隨堂太監隨從。

帶著一輛輛封賞之物,浩浩蕩蕩地朝著遼東邊疆的山海關趕去。

與此同時,朝廷封賞團隊的出發,亦是被錦衣衛駐紮京都之內的情報系統,傳遞到了遼東邊疆之內的廣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