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麟上次曾經交給吳易幾本書,周易為道學,經世致用書籍為顧炎武、黃宗羲等人的民本、經世致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等思想。

吳國門閥比較嚴重,甚至道門本身就是門閥的後盾,這點很好理解,不必多做解釋。

寒門、庶民讀書人大多晉升無望,這種思潮在他們之中應該頗受歡迎。

而英王也被他們所擁護,一旦這種思潮形成一股勢力,即便英王不想,他們也要將吳易推到某個位置。

至於其他人想學?

其實也挺簡單,第一個先拋支援自己的門閥,唯有吳易這種什麼根基都沒有的勢力才能這麼搞。

“弟子明白,不過我這個王位並沒有實權,這樣貿然干涉地方運轉……”

“這個不需要擔心。”

宋麟毫不在意。

相比於世俗,宋麟更應該關注其他勢力,但這是東華的地盤,來者就殺,不留任何面子。

之後一段時間,宋麟聯合吳易開啟了改革。

首先是在郡城造了一座王府,同時還建立慈幼司,施孤司等等部門。

對於讀書人,還有藏有大量書籍,並且免費借閱的弘文館,以此來拉攏寒門讀書人。

功課優異者,還能受到王府的資助,提供趕考的路費等等。

當然,以宋麟的經驗來看,這些只是小恩小惠,大多數人只會記一陣子,不會記一輩子。

真正讓人認同的是理念。

以孟子、荀子等學說為基礎,顧黃王唐朱等人為開展的英華學派就此發揚光大。

吳易淵博的學識也折服了不少人。

英王府。

一身華服的吳易正在處理公務,他這段時間每天睡覺不超過三個時辰。

“打擊豪強、削減稅賦、興修水利、修整道路、改革鄉兵;這些勢在必行,李新太守將迎來三年之考,若是評為上上等,即可趕赴京師升官了……”

吳易心想。

這幾人升入朝廷,再加上讀書人科舉入朝,影響力立馬就上來了。

他們學派的思想也過硬,可能有不少人認同,再過十幾年,說不定在朝廷也能排的上號。

吳國不是某些野蠻之國,學派的競爭絕大多數不會上升到肉體消滅,更不會因為幾篇文章,隨便扣出幾個字眼便將人殺了。

吳易對東華叢林流傳出來的理論很是有自信。

這些都是非常進步的理論,也不怕別人檢驗。

不出十年,自己必定成為一方大家。

這便是宋麟給他們定下的策略。

用過硬的政績升官,用優秀的思想攻城略地,用聖人的手段治民。

在外人看來,東華叢林眾人總是有種莫名的自信,只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大道有信心罷了,外人不可能瞭解。

山陰縣城。

宋麟、正心、梅花正與一個白髮蒼蒼的老者走在繁華熱鬧的大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