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玉灌腸(第2/2頁)
章節報錯
剛過去,就看見一個沒門頭的像是小飯館兒一樣的店,店門口排著四五個人,每個人手裡都拿著一張或者幾張顏色不一樣的票,大人小孩兒探頭探腦,都露出迫不及待的表情。
而這“小飯館兒”里正飄出股濃郁的蒜醋和滷汁夾雜的香味,別說是楊花兒,連徐櫻都忍不住嚥了嚥唾沫。
她可真沒想到,她上輩子老了差點兒都吃不上的“元記灌腸”居然是從紀家鎮發源的!
灌腸這東西此後又有了個準確的學名叫“蕎麵灌腸”,區別於東北、北京的肉食灌腸,是以蕎麵做原料,加入製作人家裡家傳的原料做成的如燒餅大小,黑灰色富有光澤彈性的面片。
據徐櫻所知,這灌腸之前還有個更好的名兒,叫“玉灌腸”,宋朝雜書《山家清供》裡就已經記載了這種平原地區的美食,可見玉灌腸出現於宋朝之前。
至於為啥叫“玉”,跟它最初的吃法有關。
眾所周知,宋朝之前是沒有炒菜的,蒸煮煎炸手法和冷食較多,而玉灌腸最初的吃法就是冷食。
製成厚厚的如同圓燒餅般厚度的面片光滑油潤,切開成菱形的小片子,恰如同一塊塊雕琢好的墨玉,放涼了用蒜醋、辣椒粉涼拌,在炎熱的夏季來上一口,可真如吞了一塊冰玉在嘴裡胃裡,舒爽潤滑,通體舒泰。
宋朝起炒菜開始流行,於是辣椒粉變成了香辣的辣椒油,澆頭也開始用打滷麵的滷汁,再加上芝麻醬,又是另一番醬香濃郁的味道。
到了冬天,則用油把灌腸煎的兩面金黃,油汁濃郁,再用豆芽菜炒起來,最後澆上黑醋,那又是肥而不膩,堪比五花肉的美味兒了!
此時已經是仲春,平原地區溫度都在28度以上了,吃灌腸的人自然就多。
而“元記灌腸”的特色恰在於滷汁上。
他們用打滷麵的滷汁,做的厚厚的如同凝膠,再澆上北京人喜歡的芝麻醬,裹著彈滑涼爽面片兒,一片兒下去,嘴裡爆漿,肚子飽飽,胃裡身上卻都是通體舒泰的涼爽,對能吃的來說,三碗都未必夠!
楊花兒早在看見的時候就衝過去了,她手裡拿著紀茹芳給的票,一邊往裡擠,一邊兒喊著問她們:“要幾碗?”
徐櫻只要一碗,紀茹芳給她做主,一人兩碗,楊花兒可以要三碗,還說:“再加三個燒餅,晚上還有別的事兒。”
出門在外吃飯不方便,她們雖然帶了乾糧,可要撐到晚上戲散場,也得留著點兒。
楊花兒可高興了,立馬答應下來,擠進去買了票,轉頭又去端碗。
徐櫻和紀茹芳則在路邊找到了一張空著的小桌子,搬了三個小馬紮過來,再轉頭去幫楊花兒。
這種店一般都是支棚子賣,也就‘元記灌腸’生意好才放的起幾張小桌子,可客人們多半也不坐,一碗灌腸,站著沒幾分鐘就沒了。
所以有人看到她們仨居然吃那麼多的時候,都驚訝的要掉下巴了!
有人自然感嘆她們能吃。
有人則免不了要感嘆,真有啊!
可連紀茹芳都已經不在乎旁人的眼光了,灌腸就著燒餅,吃的滿嘴油光,舒服的很。
只是徐櫻才吃第二口,突然就聽到個聲音喊:“哇,徐櫻子,你揹著我們吃好吃的!”
然後肩膀就被按了一下,腦袋不自覺往下一栽,差點兒整張臉都栽進灌腸碗裡。
她抬起頭,深吸一口氣,忍了忍打死人的衝動,轉過頭,惡狠狠瞪向“始作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