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做生意、做教育(第2/2頁)
章節報錯
看來比起徐櫻,她還是太落後了。
趙桂竹愧疚又虛心的說:“借不出來就算了,你還知道點兒啥跟咱餃子館兒有關的?能不能多給姨講講?”
“能。”
徐櫻既然把管理上最簡單的“員工激勵”都講了,也就不介意再多講講。
她就根據自己剛剛提出的五個人,專門給趙桂竹和紀茹芳講了講“人才蓄水池”的概念和應用。
徐櫻上輩子是個有點兒傳統的老闆,她向來相信‘自己人’,所以上輩子在她自己的公司裡就一直設有‘人才蓄水池’,她還會親自至少每年花一個月來帶這批新人。
雖然結果有利有弊,但整體用下來,她認為只要方法得當,利是大於弊的。
而現在的餃子館兒其實比她那時候更需要“人才蓄水池”。
為啥呢?
因為這是個文盲率高達百分之八十的年代!
如果她記得沒錯,國家在十來年前就搞過一次大規模的掃盲運動,不少村兒裡的小學校正是那個時候建起來的。
可經過困難的那幾年吃飯都吃不飽的日子,讀書認字兒就又變成了奢侈的事兒,更何況他們這地方雖不算窮鄉僻壤,但根據她的瞭解,掃盲運動也沒在這兒掀起太大的風浪,否則正值當年的紀茹芳和楊花兒就不會還是大字不識的文盲!
這種情況下,想找會計、採購,乃至於識字兒的服務員,簡直是難上加難。
那咋辦呢?
只能培養。
可要培養,就得有個晉升機制,因為很少有人是天生對學習有興趣的。像楊花兒這種有天分學廚的,也絕對不多。
老百姓多的是沒啥天分、不愛學習的。
那怎麼鼓勵他們接受培養?
就得靠晉升。
這樣一套機制施行下來,最快三個月,最慢一年,餃子館兒絕對不會再缺人,而是可以挑人。如果到時候發展的好,人們看到進餃子館兒不止可以做工,還能學習進步,那他們再找人,必定就能找來更好的人才。
可謂一舉兩得了。
她講完這套道理,趙桂竹是又驚又喜,驚自然是驚訝徐櫻的聰明博學,喜則是想到了另外一回事。
“我早就跟鎮上說,咱們得辦一次徹徹底底的掃盲班,不能讓大夥兒睜眼瞎的過日子。鎮上一直沒同意,為啥呢?就是因為沒好處就沒人來學!現在可好了,要是咱們這個‘人才蓄水池’能辦好,肯定能鼓勵不少人識字學習求進步啊!”
她真是越想越覺得高興,甚至想到說:“咱眼下沒啥地方,可以只招女娃,咱這地方還是重男輕女,女娃讀書少,沒長大就都嫁人生娃了,好好兒的年紀就成了家庭婦女,實在是浪費。咱就讓她們看看識字讀書有多好,能掙錢,有尊嚴,就不信她們不想讀?只要她們想,我就能跟鎮上和街辦申請重開掃盲班兒,讓這些女娃娃們免費讀書認字兒!”
趙桂竹邊說邊在當地上轉悠。
紀茹芳被她搞得也很憧憬,說:“那咱以後就不是隻做生意,還能做那個,那個……”
她說不上來,下意識就看徐櫻。
徐櫻給她補上說:“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