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燒麥這東西,陽縣裡基本沒人見過。

徐櫻起初只是猜,後來聽到外面楊花兒點菜,有人問,沒人點,就知道,縣城裡的人是真沒吃過了。

因為燒麥這東西本來就不是陽縣本地吃食,而是明末清初京裡十分流行的點心之一。因平原地區人也都喜食羊肉,很快就傳到了平原市,又經過幾年的“本土化”改良,才成了本地流行的早點之一,但應當也只限於平原市或者周邊。

陽縣遠離平原市,多半人連縣城都沒出過,當然有可能從沒見過燒麥。

可徐櫻既然要賣,就不準備小氣。

她讓楊花兒端著燒麥籠子出來,給每位客人面前的小碟子裡都放上一隻,邊放,邊講起燒麥的故事。

說的是兄弟兩個賣包子,因賣得都是一樣的東西,賬面分不開,弟弟就想辦法,做些薄皮兒開口的“包子”來捎帶著賣,便被稱作“捎賣”。

“這薄皮兒的開口包子可不簡單,傳說乾隆皇帝聽聞通州有一平原地區的娘子做的燒麥好吃,就偷偷跑去吃,吃完了回宮,寫了三個字‘都一處’,大概意思就是,京都之中只此一處好吃,送給這娘子!從此這家燒麥館兒名聲大噪,如今可是京裡是有名的國營大飯館兒!”

楊花兒把徐櫻講給她的故事一次不落的娓娓道來,把食客們說的都難以置信的瞪大眼睛, 他們想不到,面前這小玩意兒,居然是乾隆皇帝吃過、又在國營大飯館兒賣得東西?

那可真了不得!

燒麥了不得,做燒麥的廚師也了不得,而且居然還巧合的都是女廚!

想著這些,再看看餃子館兒掛的牌匾,頓時覺得這地方跟別的國營飯館兒在格調上就完全不同了。

至於眼前的燒麥,許多人竟然都不敢吃,他們這個看那個,那個看這個,終於有人聞著羊肉香,饞的忍不住,大膽先吃了一口。

徐櫻是白案出身,三十多歲就在平原市最著名的“國營麵食館”當白案主廚,主做燒麥麵食,如今重活一世,手藝半點兒沒丟,蒸出的燒麥皮兒薄如紙,頭頂花開如石榴,裡面的羊肉餡兒更是湯汁豐滿,肉香濃郁,一口咬下去,面香肉香滾在一起,羊肉的味道愈發顯得乳酪一樣醇厚,對剛經歷過飢餓的人來說,簡直無異於人間至美!

以至於每個吃完的人都忍不住狂點頭,用貧乏又有力的語言狂誇:“好吃,太好吃了,這京裡國營大飯店的東西,就是不一樣!”

其他人一聽,趕緊埋頭吃,吃完了就都問價。

楊花兒指著黑板上選單後面標註的價格給人講:“燒麥按籠賣,一籠九個,只比酸湯餃子貴兩毛錢,用的可是咱陽縣裡最好的羊腿肉!”

大夥兒一聽,並沒有很貴,當下許多人都點單,點來自己吃幾個,剩下的小心翼翼打包帶回去,給家人們開洋葷。

吃飯的人一波一波的來,又心滿意足的走,楊花兒都不用講故事,客人們更願意添油加醋的自個兒交流。

於是,才一個早晨,“紀家餃子館兒來了個京裡國營大飯店廚子”的奇怪傳聞就傳遍了整條街道,向著村裡、縣裡,蔓延開了。

被一盆緊肉水潑出去的孫德興也從他老孃馬氏那兒聽說了。

馬氏厚道老實,生怕他沒工作,就勸他:“你還是回去給紀經理認個錯兒吧,要是人家就用那京裡來的廚子,不用你,你可咋辦?這麼好的工作可上哪兒找?”

“呸,這是個屁的好工作,老子一身本事,市裡的國營大飯店都去得,窩在這破地方,已經夠委屈了,你還讓我去求她?我求她姥姥!你等著看,等老子搞得她傾家蕩產,到時候,讓她跪著到老子門口來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