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桓靈二帝時期,在位的皇帝不僅鮮少理會朝政,其行為還荒淫奢靡,任由宦官和外戚擾亂朝綱,衍生出不少貪官汙吏橫行朝野,加上各地出現幾起百年罕見天災,尤其是氣候異常變遷,使得不少地方農物歉收,讓許多百姓忍受飢寒之苦。

這些受飢寒的百姓對於朝廷對他們的無作為,感到心灰意冷,只要一提起桓靈二帝,都是怨聲載道,他們為了能獲得糧食填飽肚子,於是集結起來,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把地方官員和豪族佔據糧食和財物給強奪過來。

只有這樣飢寒的百姓才有生存的機會,於是飢寒的百姓就演變成土匪和盜賊,將這個碩大的皇朝推往亂世的局面。

揚州廬江周氏是著名的江北豪強,源自一位周清,在他擔任舒縣令時,許多的周氏族人紛紛隨他遷來廬江舒縣。

周清的後代子孫有不少出仕,有了更是爬升到朝廷機要之職,就在東漢由盛轉衰之時,住在舒縣的周氏族人選在舒縣最富饒的地方,築城而居。

短短几年的時間一座方形的城郭坐落於舒縣,城池佔地面積一百四十餘畝,城牆高度六米到八米。

城池建立後起名為舒城,當時的廬江郡太守得知此事後,想將郡冶所移置到那裡去,不過被官拜尚書令的周榮喝止。

於是負氣的廬江郡太守把原本郡冶的廬江城,其城牆打掉後再重新擴大重建,其規模更勝舒城。

主要是為了抑制舒城在舒縣的影響力,讓廬江周氏宗族勢力無法在舒縣繼續坐大。

自從廬江城擴建後,雖然做到限制住廬江周氏在地方上勢力的發展。但沒有影響到以周榮為核心的廬江周氏後人,其後代子孫在官場上,幾乎是官運亨通。尤其是在朝廷裡任職,也讓這些周氏子孫將重心遷往洛陽,無心再繼續控管舒城。

於是將城郭交由地方官員舒縣令管理,而舒縣冶所也跟著舒縣令搬往舒城。在舒城裡的城南道路上有一座佔地寬廣的宅邸。這座宅邸的大門上掛著周府匾額。

只要是有外人在舒城裡問起周府是在何處?城裡的百姓都指向這座大宅回答外人的提問。

這座大宅是已故周榮所建。周榮不僅官拜位極人臣的尚書令官銜。而且還整合舒縣的周氏親族,建立的廬江周氏宗族,並任命自己為周氏宗族的族長。

之後周榮將族長之位傳給其子周興,之後周興將族長之位傳給其子周景。

就在周景官拜位極人臣的太尉官銜時,認為司隸洛陽的繁華程度在大漢內沒有一處地方可比擬的。

於是就周景在洛陽城裡找的一塊空地,建了一座規模比舒城周府更大的一座宅邸。周景將其父輩的直系族人,全都遷往洛陽城裡新建的周府大宅裡安居。

周景雖然將其父輩後的直系族人遷往洛陽安居,但是在舒縣有許多產業,都是歸廬江周氏宗族族長所擁有。於是族長周景把這些產業交由城裡的周氏宗族旁系代為打理。

城裡的周氏宗族旁系,在打理族長的產業後,產生獲利的八成會送往洛陽。讓住在洛陽大宅裡的廬江周氏嫡系族人,能在洛陽維持殷實的生活。

時間來到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八月立秋。舒城佔地寬廣的周府早已失去原有的繁華。目前只剩周景的堂侄周異一家居住在那裡。

周異也算是廬江周氏嫡系族人,只是不同的是他並非是周興之後。無法和周興之後嫡系的族人一樣,能在洛陽過著殷實的生活。不過他還是靠自己努力在洛陽獲得官位。

周異在洛陽當官後,由於為官清廉。無法將其家人帶往洛陽安置,只能先將家人先將家人安置在舒城這座老宅。

兩年前,揚州發生一場不小的地震,震損的這座屋齡超過八十年的周府,府內有二十多座的建物崩塌。周異將此事告知位在洛陽的族長,得到族長的回覆是,老舊的周府沒有重建的必要,於是周異只能靠自己籌錢修屋。

直到今年三月周異才籌足錢,簡單修繕一下府內的三座建物,勉強讓少數人可以入住。所修繕周府的建物,分別為進門的大廳、在後面的廚房及偏廳,以及在府內靠近西邊的一座別院。在別院裡有著三間廂房,中間廂房是最大間的廂房,是周異夫人的廂房。

這時房裡傳出女子哀嚎聲,而房門外前階梯坐著一個小男孩。

小男孩身著淺藍色長衫和淺藍色長褲。

有著水汪汪的大眼睛,圓嘟嘟的嘴巴,肉乎乎的小臉蛋。

小男孩笑起來臉頰上出現兩個小酒窩甚是討人喜愛。

小男孩在他母親的門外等著他的弟弟或妹妹來出世。

這時走來的一名年過六十的婦人,

其身上雖穿著青色華麗的外袍,但婦人沒配戴奢糜的裝飾,

婦人臉上沒有刻意用妝打扮,因此有著明顯的歲月痕跡。

婦人全身散發出高貴美麗的氣質,正如半老徐娘風韻猶存。

“奶奶!”婦人來到小男孩身邊時,小男孩向婦人撒嬌說道。

婦人輕輕摸著小孩的頭說道

“乖!道兒。你希望待會看到的是弟弟還是妹妹?”

周道撒嬌回答婦人

“我希望是弟弟。這樣我們家就多個男人可以保護孃親和奶奶!”

“也對!以你的資質,不久後就要入太學。到時隨你爹赴京,那時府上的男人又要再少一位。”

婦人哀愁的流下眼淚,周道見狀後連忙撒嬌安慰婦人。

“奶奶不要傷心,要是讓我成功當上官。我會努力存錢在洛陽置產。這樣我們一家五口就可以在洛陽團圓。”